半月谈记者行走基层,时常看到一些地方的做法与国家政策不完全符合,“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时常听到一些基层干部说,“这是我们的土办法”。这些“土政策”到底是因地制宜,还是权力任性,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是非题。(2月28日 半月谈网)
近年来,随着各类惠民政策的增多,一些乡镇、村庄在平时管理、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热衷通过“唱反调”“唱小调”“唱变调”等方式,自我创造出一些“土政策”。这些“搭车”政策,不仅没有发挥提升基层治理的效果,反而有些“土政策”违背了党和国家政策,侵害群众利益,损害了党群关系,任其施为,还有可能变成基层深层纠纷的“导火索”。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密集出台众多惠民政策,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稳步增强。但是少数乡村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动起了“歪心思”,打着“土政策”的旗号,却与国家相关政策“唱反调”。有的“设卡搭车”,要求贫困户在危房改造前须交纳押金,否则无法领取补贴资金;有的“推陈出新”,为环境污染开了绿灯,违背了中央的大政方针;还有的则玩起了“变身术”,为违规举债披上了“保护色”“隐身衣”。这些自创的“土政策”,使得上级好的惠民政策在基层变了味,不仅影响了惠民政策落实,还疏远了干群关系,更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一些地方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打着“土政策”的旗号,却与国家相关政策“唱反调”,让政策跑偏,甚至“走调”“变样”,与国家政策打起了擦边球,玩起了“变身术”,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权力任性,少数基层干部把上级的“好政策”,只片面的当成“任务”来看待,为完成所谓的“任务”出“歪”招,将惠民政策异化为“土政策”,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对变味的“土政策”该及时刹车,惠民政策不能胡乱加码,更不能“各唱各的调”,一方面对违反中央政策、侵害群众利益的“土政策”要及时纠偏,破除政策制定和实行中的“山头主义”,防止权力滥用。另一方面要建立追责机制,对其严肃问责,让变味走调的“土政策”真正“入土为安”。(文/李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