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以前的农村一直流行着“送瘟神”的习俗,而且还是一种年俗。因为地方不同,各地送瘟神的时间和方式也不一样,但人们的愿望都是一样的——将疾病和灾祸送走,祈求全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五,“送瘟神”和“送五穷”一块举行。大清早,在大路边上或者十字路口烧纸钱,燃放鞭炮,然后将过年积攒的垃圾扫出去,也就是“送瘟神”。
也有的地方是正月十五“送瘟神”。将纸和竹子扎成船,将一些动物的毛发,煮过的黑豆、芝麻等倒在里面,然后抬起船沿街游行,最后将纸船点上火放到水里,让其顺着水漂走。
还有的地方在“送瘟神”时,由社火队员装扮成怪神力士,走街串巷,敲锣打鼓,各家燃放鞭炮送“瘟神”出门。最后全村人汇聚到村口中心位置,各路人马聚在一起,抬着用麦草扎起来的巨大“瘟神”,送到事先指定好的地方烧掉。
“送瘟神” 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信仰习俗,这一习俗历史上记载并不多见,可以说是民间自发组织从而约定成俗的习惯。
在人们的心目中,神与人一样也有善恶之分,在许多的恶神之中,瘟神是人人憎恨的“眼中钉”。在古代,烈性极强、传染性极快的瘟疫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此人们对传播这些疾病的恶鬼深恶痛绝。
“送瘟神”起源于瘟疫发生的原因无法用医学来解释的年代,人们把瘟疫的横行看作是精灵、鬼怪、瘟神等在作怪。于是,就产生了通过巫术把视为病因的鬼怪和瘟神等送走来消灭瘟疫的习俗。
关于瘟神的说法来自隋朝,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曾有这样的传说,天空出现五位力士,当时太史公张居仁说是五位瘟神,会带来瘟疫,隋文帝便开始修建祠堂供奉五瘟神。在《素问》中也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的记载。后来,五瘟成了道教里的神灵,随着广为流传,也就有了“送瘟神”的习俗。
古时,除了过年的时候集体“送瘟神”外,一些地方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要祭祀瘟神。
隋唐期间,五月仲夏,既湿又热,是疾病最容易传播的季节,故而民间于此时祭祀瘟神,意在减免病灾的流行。
这种风俗直到宋朝还断断续续地在个别地方流传着。洪迈《夷坚三志补》说:“长沙土俗,率以五月迎南北两庙瘟神之像,设长杠舆几三丈,奉土偶于中。恶少年奇容异服,各执其物,簇列环绕,巡行街市。竟则分布坊陌,日严香火之荐,谓之大伯子。至于中秋,则装饰鬼社送之还。”
时至今日,有些地方仍然还会在五月端午节的时候,在门上挂一些菖蒲,给小孩身上喷一些雄黄酒,表示把瘟神赶走。(湖南省怀化市司法局 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