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亿万中国人群里,我对《人民日报》仰慕已久,情有独钟。《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不仅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让全国各族群众从《人民日报》获取了更多的养分。《人民日报》为宣传、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我只是亿万人民中的一员,对于《人民日报》的情感,早已仰慕已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由车间一名工人调到厂部宣传部工作,负责全厂订阅报纸的事就有我承担。当时的人民日报一年价格为36元,没过几年就涨到了72元,而后报纸版面拓展了,内容丰富多了,其全年价格为260多元。在单位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期间,我在全国众多媒体发表过新闻作品,唯独就是没有上过《人民日报》。《铜陵有色报》原总编辑殷修武与新华社记者王正忠采写的一篇新闻,刊登在《人民日报》经济版上,不少通讯员为之羡慕。我把刊登的消息告诉这位老总,他脸上堆满了笑容。副总编辑周宗雄写的散文诗,“矿山人”和“今夜”先后刊登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当地的不少作者更是羡慕不已。显然,他们的稿子和文章被《人民日报》刊登,不止是个人的荣耀,而是一个地方上的荣耀。
我曾多次梦想自己的豆腐干能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直至我退休也未能如愿。未曾想,退休后我喜欢上了写时评,大多数发在论坛上,而最先发声的是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其原因还是与人民日报有关。因为上了人民网就能读到《人民日报》。与网络有缘,2005年,我们一家三口跨过人民日报社的大门,来到了人民网。那时,人民日报社还是个四合院,与人民网对面。不知是自己水平不够,还是报社管理有规定,我未能涉足半步,也不敢涉足。是年,我从媒体上获悉,深圳倡议垃圾分类,并得到了九成居民赞同。思考之后,我写了一篇“垃圾分类成麻烦事”投给人民日报评论板块,很快就被采用。我高兴地兴奋了好几天,并且很自豪地说,我在《人民日报》发稿了。看到了媒体报道河南一家私人公寓虐待老人的事,我又写了一篇,“冷血护工”拉响养老服务警报。经过编辑老师的修改,字字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关注养老,不仅要关注养老机构的楼怎么盖,还要关注其管理怎么搞,用的什么人。养老敬老,远不是‘你交钱,我管着’那么简单,需要富有爱心、敬业奉献的从业人员,需要规范、专业的良好服务。”而我的原文就显得拖沓、“臃肿”。
退休10多年,我学会了上网写文,并在多家网站有了自己的文集。但每天打开网络首先就是浏览人民网。人民网十周年开展征文活动我参加了。所撰写的一文“情愫在指尖里流淌”获得了一等奖。2004年,人民网举办第五届“中国记者节”征文活动,我写的一文《用心书写人生辉煌》获得了三等奖。从人民网上读《人民日报》,从《人民日报》上选题写评论。其中一篇(2008年)“******强调树‘六个导向’正确用人”,被人民网观点频道采用,至今我还记得。再则《毛主席送我一块肉》,说的是已经90高龄的张步兴,难以忘怀长征途中的一件事,也是从《人民日报》上选题的。写作,我离不开《人民日报》;写作我又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们。《经济日报》有个读者群,我加入了该群,并且积极参与评报写稿。我两篇上了《经济日报》,受到了网友的关注。(沈宏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