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温州知名企业家王均瑶开辟了温州—长沙的首条私人包机航线,在温州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当年,在邵阳赚到钱后,陈其亮就坐过一次这条航线。虽然要比火车贵几千块钱,但是他就是想要体验一把当老板的感觉。
“飞机很不稳,在天上晃来晃去,不过我们都不觉得害怕,以为飞机就该是这样。”陈其亮得意地回忆。那个时候,几千块钱对于他来说不算什么,一次在长沙打牌,一晚上就输掉了几万块。
周德文从1980年代开始研究温州民营经济,他向南方周末记者总结,农村里的“能人”,是温州第一代企业家。当时,一个农村家庭就能全产业链地做出皮鞋、眼镜、打火机等轻工业品。然后被销往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当年温州就有号称“10万供销员”的销售大军。
温州人也收获了“东方犹太人”的称号,被称为中国最会做生意的群体。温州也一度被称为中国的曼哈顿、迪拜。
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温州人在市场经济的初期赚取了大量的财富,使温州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地方之一,就连省会杭州,也提出要向温州学习。
“新温州模式”
从1980年代开始,在中国兴起了三种非公经济的模式,除了“温州模式”外,还有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来料加工的“珠江模式”,以及以乡镇企业为主的“苏南模式”。
这些地方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迅速富裕起来。不过,温州模式在2000年之后就早早地“未老先衰”。一种“脱实入虚”的“炒”文化开始在温州兴起。
2003年,时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教授曾经预言,“温州模式”将在25—30年后消失。这一预言抛出之后,引起了很大的波澜。
史晋川当时提出了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温州制造业结构演变极其缓慢,基本局限于低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皮革、服装、打火机等;作为沿海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温州在引进外资上却鲜有动作;温州人闯荡全世界,却很少见到外地人在温州办企业。
周德文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民营经济暨温州模式研究专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创会会长、终身荣誉会长、上海中和正道董事局主席。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