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了多重困难,长期以来,由上个世纪开始确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为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向型经济导向的改革开放功不可没。
然而,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以中国当时的人口红利为基础,重点发展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制造业,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急剧攀升,中国的人口红利不再,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也失去了竞争优势。而在世界经济逐渐步入衰退周期,欧美发达国家需求端疲软,有关产业链逐渐向东南亚的转移,原本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制造业反而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沉重包袱,构成了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源头之一。
如何面对当初这些出口外向型经济所遗留的大量低端制造业产能,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或者进行疏导,把这些沉淀的产业资源转移到更具经济效益的领域,对振兴中国经济而言意义重大。
在技术创新领域,虽然中国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部分领域有关中国企业已经成长为全球领袖级企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企业的整体技术研发实力仍然和发达国家的企业存在了较大差距,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研发支出仍然非常低,技术研发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很多企业所谓的技术研发实际上就是模仿,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言。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几乎所有工业制造领域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靠模仿式的技术研发将彻底失去市场竞争力,要振兴中国经济,必须从根本上提升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发,以及近几年来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的努力,中国企业的整体营商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地转变职能,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以提升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服务职能为目标,企业在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办理有关注册审批的流程也大为简化,以往其中隐藏的腐败环节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中受益良多。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和企业打交道时,各级地方政府的官本位意识仍然非常严重,“放管服”改革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措施,而非政府部门的主动行为。而且,在不同地区,政府对企业的服务也存在了较大的差异,沿海发达地区的政府在服务企业方面做的更为到位,但广大内陆地区的地方政府则距离服务型政府的标准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政府行政管理机制,使得政府服务微观经济主体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并建立起对应的政府满意度或绩效管理制度,是促使政府全面转向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在引导企业健康发展方面,政府主导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历史上在特定领域也屡屡引发了相关领域迅速出现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
作者:周德文 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世界500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名誉主席、中国产融经济研究院院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