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周德文抗疫反思文章三部曲】抗疫之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最大的敌人
面对疫情,各地目前都采取了严防死守的态度,应当说,其中很多付出都是必要且可敬的,但有些地方疫情防控存在“一刀切、层层加码”的严重问题,一方面,当前一些疫情并不严重的地方仍然沿用疫情初期的严格防疫方式,实行严格封闭式管理,另一方面,一些疫情较轻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疫情防控措施无限扩大化,经济发展基本停滞。
很多地方都采取复工审核方式,当地政府考虑疫情防控问题,严加限制,延迟开工时间,或者设置严苛的标准、繁杂的步骤,表表相接、层层施压,中小企业难以达标、开工无望。这种严防严控的审核方式,如果脱离科学实效的做法,容易演变成机械的“管卡压”,陷入形式主义的僵局。
部分地区政策诚意不足,个别基层政府以经济贡献为绝对标准设置复工门槛,或以申请材料未通过等方式拖延企业复工,借此卡掉“质量不高”的小微企业。有创业孵化机构表示,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高端人才的企业以及产值高的规模企业处于复工的优先级,中小企业则很难复工。
企业复工遇到诸多困难
首先,防疫物资难以备齐。随着各地企业的陆续复工复产,口罩、温度计等医疗物资的需求直线上升,但仅仅口罩很多企业就无法满足复工条件,因为口罩资源太紧张没有购买渠道。很多中小企业基本上很难完全满足复工条件,复工谈何容易!
其次,产业链难以协同复工。当前制造业形成的是一个供应链、产业链深度合作的生态融合的关系,再小的一个商品,也不可能独立完成,生产需要环环相扣,其中一家开工根本没用,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上的多个合作方,大家一起行动。
再次,物流尚未完全恢复。部分地区矫枉过正,对外地车辆一律劝返,更有甚者设卡拦截点,以堆放障碍物、挖断公路等方式阻断通行,导致疫情较轻地区正常通行受阻碍,物流供应系统严重失灵。供应商原材料、零部件进不来,复工生产后产品运不出去,人为加重的“地域阻隔”导致企业复工复产陷于困境。
最后、外地员工难复工。有些地方将所有外来或者有过旅行经历的人都当作洪水猛兽,全国多省市大面积严控人员流动,返程受阻、隔离期长导致工人无法顺利到岗。外地返岗人员需要办理繁琐的手续,就算员工返回,有些居民小区实行封闭管理,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很多地方规定,要求异地返回人员须经历14天左右的隔离观察,然后审批后上岗,如果工作期间,发现有一个工人发热,不管是否确诊,那么这个工厂就要停工,所有人隔离14天。返岗人数不足或某些岗位人员难以到岗,使得整个企业难以正常运行,从而难以完成订单或交货,若此时上下游供应商开工了,而他们还没有解除隔离,那么很有可能,合作方就会更换供应商,因为合作方等不起。很多企业老板选择干脆不开工,继续等待。
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分级隔离 寻找防疫与复工的平衡点
以上种种限制措施,广泛出现在一些疫情并不严重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只顾防范,而忽略经济发展大局。或许有人会说,哪怕只有少之又少的可能性,也必须全力确保零风险。但在实践中,为了确保零风险,可能要付出经济全面瘫痪的代价,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整个社会都会构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作者: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50人、国科智库中国经济30人、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