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周德文:稳就业是疫后重建经济的重中之重
一些民营制造企业进入了生死时速,现在网络上出现公司开始裁员、降薪、停薪、欠薪的现象。许多中小企业一旦撑不过此次疫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稳就业”将何从谈起?
科学复工复产是当前主要任务
面对疫情,各地目前都采取了严防死守的态度,应当说,其中很多付出都是必要且可敬的,但有些地方疫情防控存在“一刀切、层层加码”的严重问题,一方面,当前一些疫情并不严重的地方仍然沿用疫情初期的严格防疫方式,实行严格封闭式管理,另一方面,一些疫情较轻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疫情防控措施无限扩大化,经济发展基本停滞。
从目前全国各地的疫情来看,多数地方新增病例连续减少,相当一部分地区已经是多天零增加。因此,疫情较轻的地区,要把重点转向组织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尤其是防控措施过度、对企业复工复产采取过度严厉措施的地区,要调整防控策略,引导组织企业复工复产。复工才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预期、稳投资。防疫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不断寻找防疫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是城市应有的态度。
复工要把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首先由制造业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国民经济的基础、服务经济的支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竞争力最为直观的体现。只有拥有强大的基础制造业,我国的服务业才有发展的根基。国内强大的消费市场是依靠居民收入来支撑的,如果制造业不强的话,建立强大消费市场则似无源头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稳住制造业发展,就能稳住实体经济,稳住信心和预期。抓住了制造业与科技创新,就能保持关键领域的强大制造能力。因此,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真正根基所在,就是制造业。制造业强则国强,制造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实体经济是否强大的标志,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强大制造业做后盾,所有的经济繁华可能瞬间都会变成泡沫。
稳制造业就是稳就业
稳就业的本质就是稳经济,稳发展的核心就是要稳企业。虽然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就业增长的新引擎,但服务业就业比重的上限取决于其贸易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这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还较薄弱,服务业新增就业多集中在面向国内消费的生活性服务业。当制造业高度发达或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当强大时,一个经济体才能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性服务需求,因此,“稳就业”需要坚实的制造业作为支撑。
此外,制造业可以创造更多稳定、长久的就业岗位,对于增加居民收入、减少贫富差距,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有重要意义。2018年以来,我国城镇地区调查失业率处在5.1%以下,城镇地区调查失业率水平既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7%,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5.5%的平均水平,其中制造业功不可没。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就业人员已超过一亿人。其中城镇制造业就业人员约8000万人,约占城镇就业的20%,是提供城镇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我国不仅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也是制造业就业第一大国。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应更加重视发展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积极推动中小制造业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保持制造业就业稳定,对于稳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康》·中国小康网 记者 刘彦华)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