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难 开工更难
第一,防疫物资难以备齐。随着各地企业的陆续复工复产,口罩、温度计等医疗物资的需求直线上升,但仅仅口罩很多企业就无法满足复工条件,因为口罩资源太紧张没有购买渠道。很多中小企业基本上很难完全满足复工条件,复工谈何容易!
第二,产业链难以协同复工。当前制造业形成的是一个供应链、产业链深度合作的生态融合的关系,再小的一个商品,也不可能独立完成,生产需要环环相扣,其中一家开工根本没用,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上的多个合作方,大家一起行动。就服装产业而言,上下游联系紧密,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供应不足;另一方面,下游各地大小服装商铺均暂停营业,服装销售市场低迷。双重短缺夹击之下,服装产业复工意愿和进度,都遭受着极大考验。
第三,物流尚未完全恢复。有些村庄为了抗疫需要,很多地方路都挖断了,除了疫情必需的物资,全国各地设置了各路关卡,供应商原材料、零部件进不来,复工生产后产品运不出去,人为加重的“地域阻隔”导致企业复工复产陷于困境。
第四、外地员工难复工。员工返岗隔离问题成为北上广复工拦路虎,各地花样百出的限流和隔离要求导致无法全面复工。外地返岗人员需要办理繁琐的手续,有些返岗人员两天跑近十趟才把所有的手续办齐。就算员工返回,很多地方规定,首先是外地返回的工人要隔离14天。然后审批后上岗,如果工作期间,发现有一个工人发热,不管是否确诊,那么这个工厂就要停工,所有人隔离14天。返岗人数不足或某些岗位人员难以到岗,使得整个企业难以正常运行,从而难以完成订单或交货,若此时上下游供应商开工了,而他们还没有解除隔离,那么很有可能,合作方就会更换供应商,因为合作方等不起。很多企业老板选择干脆不开工,继续等待。
政策层需引导地区之间通力合作
各地疫情程度不一、管控措施不同,特别是对人员流动的管理差异较大,一些地方要求返程人员做好一定时间的居家隔离才可返工,而一些地方却劝返回程人员,甚至实行地域隔断,员工想去上班,发现公共交通工具还没完全恢复,疫情防控举措和复工进程层层交织,各地区各部门都压力重重,如果只顾自扫门前雪,可能造成防疫复工对立的局面。基层面对风险时,选择保守应对的做法,想安稳度过疫情,本无可厚非。可是事关大局,基层决策可能考虑不到产业布局的深远影响,意识不到制造业、物流等行业不复工可能产生的后果。因此需要更高层面积极推动和主动响应,引导地区之间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复工复产的供需矛盾。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而等待返程的农民工滞留在农村。一些城镇设立关卡,一些路被挖断,出入需要限量发行地通行证,一些地方停运公交,致使农民工群体难以返岗。因此,要鼓励劳务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对接合作,加快跨地区人口流动。
千名干部进万企 防疫与复工两手都要硬
防疫需谨慎,宁可设想严重些。不过,防疫也要讲科学,草木皆兵,过犹不及。
企业要复工,有哪些需求,有哪些困难?口罩等防护物资是否充足,员工近期活动路线、社交情况是否摸排到位,上班路线、就餐环境是否安全?想方设法帮助企业科学防控、安全开工,总好过官僚主义的表格式管理。
一些地方,防疫与复工两手都抓,两手都很硬。比如,杭州余杭区实行千名干部进万企,上门服务精准施策。余杭区建立复工指导员、防疫指导员“两员制度”,即企业服务员开始主动上门,帮助企业复产复工。余杭还进一步整合人员力量、工作职责,充实亲清服务员(驻企服务员)队伍,把服务企业和防控疫情结合起,把服务更加直接高效地落实到企业急需处。(作者:周德文 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