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央行动作频频,为抗疫保驾护航。2月3日和4日,央行罕见地提前预告公开市场操作并且连续两天开展逆回购操作,超预期地向市场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疫情发生后,央行运用定向工具精准支持保供,第一时间设立了3000亿元低成本的专项再贷款,对抗击疫情的重点企业提供精准的优惠资金支持。
近期,央行推出的货币政策措施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向小微、三农特定领域精准滴灌。数量上,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价格上,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
在资金用途方面,央行强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要向重点领域、行业和地区倾斜,在现有支持领域基础上,重点支持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禽畜养殖、外贸行业等资金需求,并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以及对防疫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
积极金融创新打通金融传导机制 服务于实体经济
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了长期低成本资金,但还需通过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等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民营企业中长期信贷投放,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不仅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也有助于银行自身风险防范。
若央行此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的逾5500亿资金无法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则可能会助长金融市场资产泡沫升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否畅通,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在传统的金融风控体系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做到“精准涓滴”难度很大。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金融机构需通过金融科技等新手段的应用,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找到“高效、低成本且风险系数小”的路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真正将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毛细血管的“淤堵”打通。
比如在央行支持下,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应收账款票据化,通过激发产业链核心企业签发票据的积极性,提升产业链企业票据支付的便捷性,产业链长尾端小微企业一方面能以更低的票据贴现成本获得融资,缓解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资金周转率获得提升,大幅改善经营压力。通过应收账款票据化,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通过投资票据的形式向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再如,金融机构可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开发系统,通过对企业数据的抓取,为园区企业描绘精确的“企业画像”,并将相关信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金融机构通过系统对接和数据挖掘,实现批量客户筛选、在线授信申请、客户经营管理数据传输、客户申请单派发、数据统计和业务管理等功能,通过企业信息提前评估出可融资金额,并开辟出绿色通道,快速放款,打通资金到达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精准服务园区企业。
(作者系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师董会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50人、国新智库中国经济30人、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周德文)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