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各行各业都开启了“涨价潮”。事实上这一涨价趋势从2020年底就已经出现了,从消费品、农产品到大宗商品,无一不将价格提升。今年以来,美的、奥克斯等家电企业已连续发出空调、洗衣机等商品的涨价通知,涨幅在5%-10%不等,食用油、轮胎、纸巾更是全线涨价。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存在继续上行的动能
首先,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退出,对于原材料、材料以及初级产品形成了不小需求,大宗商品价格由此获得了流动性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加持;
其次,疫情期间受到打击的大宗商品供应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尤其是大宗商品的出口大国,疫情还没真正控制住,生产还是受到影响,供给跟不上,但需求旺盛,供需严重不平衡,超发的货币更是火上浇油,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大宗商品,哄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第三,春节前后全球疫苗利好消息不断,市场认为疫苗能让全球经济比之前预想的时间更早恢复,在流动性极度宽松的情况下,全球总需求扩大会带来通胀压力。
第四、全球货运成本和价格上升。由于疫情封锁,国际航运成本上升,运费持续攀升,也助推了整体大宗商品的价格。
受制于部分自然资源禀赋稀缺、部分产业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等因素影响,加之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掌控程度较低,海外大宗商品的涨跌对国内PPI必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小企业有单“不敢接” 生意“没法做”
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少供应商和企业已经“撑不住”,一些在广东经营超过10年的制造企业,甚至已经出现了倒闭的现象。
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当下,中小企业也面临有单“不敢接”,生意“没法做”的窘境。因为一旦接单的话,算上原材料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比如一家装修公司最近收到100多份涨价通知函,从去年7月开始,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不断发来调价函,从石膏板、板材、管材、线材到商砼(混凝土)、轻钢龙骨等,无一例外地要求涨价,而且不止一次。年前已经与客户签了的单子,本来满打满算能赚个10%,现在材料全部涨价,成本都收不回来,亏损只能自己承担。
5月份PMI数据也显示了企业的扩张意愿也受到原材料价格的冲击。小型企业PMI数值为48.8,PMI从业人数数值为48.9,两者双双跌破50,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暴涨,从去年同期的51.6上升到72.8,PMI产成品和原材料库存低于50,这些数据表明原材料成本价格过高,终端销售乏力,企业经营扩张意愿不强。
原材料价格上涨难以转嫁给消费者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无疑压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让制造业在疫情期间雪上加霜。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保持高位,企业不得不把成本涨价的负担,转移给消费者,最终体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
但是CPI与PPI “剪刀差”还在继续扩大,供给端竞争激烈,企业很难将成本上涨转嫁给消费者。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不仅创出去年10月以来的新高,而且出现连续五个月同比涨幅回升的态势。与此同时,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9.0%,创出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国内物价总体上行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环比看,5月份CPI下降0.2%,PPI上涨1.6%;同比看,PPI的月度涨幅比CPI高出了8.3个百分点,表明CPI与PPI “剪刀差”还在继续扩大。鉴于1-5月CPI同比涨幅仅为0.4%,而PPI则高达4.4%,“剪刀差”的存在与持续说明今年以来CPI的上涨速度始终弱于PPI的上涨速度,也表明需求端还不足以产生策应PPI变化的基础性动能。
当前,国内经济复苏的供给端好于需求端,居民整体消费还未复苏到疫前水平,同时因居民收入增速相对较缓,支持消费加速扩张的势能也不充分。目前国内消费类商品在供给端总体呈现过剩状态,市场竞争激烈,终端产品的涨价会倍加慎重,因此企业很难将因上游原材料上涨的全部成本完全转嫁给终端消费者,CPI即便出现上升也幅度有限。
两头挤压行业洗牌 中小企业边缘化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持续了一段时间,且幅度较大,从上游行业看,有不少企业业绩有明显改善,但它对中下游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中游加工组装类行业成本的影响特别大,与此同时对下游消费品制造行业的压力正在逐步显现。
(作者:周德文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师董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50人、中和正道集团主席)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