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德文(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这一句话大家都不陌生。
国家立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家都知道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必须要共同健康,做好“共同富裕”的后半篇文章就必须真抓实干“两个健康”工作。
浙江率全国之先推出“两个健康”纲要,并在温州进行“两个健康”先行先试,举措非常好,经过走访调研,浙江推出的“两个健康”要做些补充完善。浙江提出的“两个健康”是最大程度的保护企业健康发展,而忽略了企业家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不能让“因病返贫”故事重演,这里要补充“老百姓健康”进来,这样“两个健康”就比较完善,完善后的“两个健康”就是“关注企业健康发展和关注企业家身心健康,以及关注老百姓健康”。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党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
为何要在浙江提出的“两个健康”纲要里做些补充呢?
一个地方的经济能不能健康有序发展,能不能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和企业是不是真正拥有健康的肌体,是不是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管理团队与职工队伍。但是,这些关键因素却被很多人忽略了,众所周知,一个企业家要想干大事,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身体是本钱。没有好的身体,梦想再多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企业家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本身的健康,而且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健康,爱党爱国的政治健康,爱民亲民、心地善良健康,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而且,需要企业家必须在道德方面也是健康和无可挑剔的。
可以说,一个企业家的健康状况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健康状况。作为企业,要想拥有健康的流动资金链条,那就必须拥有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而且,这个传统美德的基因要从企业家身上传承给企业的所有管理者和全体职工,使其形成集体的强大动力和精神财富。企业家和企业如果没有这样的传统美德,要想获得健康的肌体那将是骗人的鬼话。
作为企业家,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作为企业家,必须是爱党爱国的带头人。因为,有国才有家。国家繁荣昌盛,国家才会有支持企业良性发展的好政策不断地向社会颁布,企业家才能有好日子,企业家的理想才能变成现实。可以说,这是在政治层面上对于每一个企业家应当具备的政治素质。不懂得政治,企业家就不会给企业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会让自己变成一只无头苍蝇。企业家必须懂政治,才能用好党和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才能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让企业健康发展,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作为企业家,要像三国时期刘备那样学会用诸葛亮那样的能人,不要舍不得放权,不要不懂得怎样授权给有责任心的管理者。只有学会用人,才能让更多一流的企业管理人才成为自己企业的团队骨干,才能让更多人慕名而来为企业效力;只有学会用人,才能任人唯贤,不徇私情,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广招天下英才与企业同舟共济。
作为企业家,必须让自己和每一位员工爱党爱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企业家不能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狭隘主义思想观念;作为企业家,更不应该拥有为富不仁、独自尊大、目中无人的霸气。企业家必须心地善良,有仁有爱,不能恨天入地,处处与他人作对。企业家必须秉承和为贵的哲学理念,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懂得有舍才有得,要懂得感恩社会,感恩每一位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只有这样,企业家才知道自己的财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只有这样,企业家和企业才能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只有这样,企业里的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才能爱企如家,无私奉献,始终与企业拧成一股绳。企业家才能懂得团结的力量就是财富,企业家的健康和企业的健康一样都不能少。
企业家和企业要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快车道,那就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健康与企业的健康,非常有必要的进行企业健康体检。企业家和企业获得了全面健康的肌体,才能让企业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做大做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形成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格局,并坚强有力地抵御各种风险与挑战。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现代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人民健康至上、健康优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
树立健康新理念。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理解与认知不同,对健康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健康的价值取向和为维护健康而付出的行动与代价,从而影响资源配置。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对健康的认知从最初的“躯体健康”转向“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相应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从技术层面消除身体上的各类疾病转向从躯体、心理和精神层面诊治各类疾病。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人类社会为维护健康所做的努力主要体现在对疾病的认知探索和诊疗技术快速发展上。然而,这种健康价值观也反映出现代生物医学发展面临着内在困境:“见病不见人。”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慢性病成为老年人的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慢性病生存数十年已是全球普遍现象,在这样背景下应重新认识健康、树立新的健康观,从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视角来定义健康,即健康是指人面对环境挑战时身体、心理、社会和社交的自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并保持形神合一,形成人与环境相对和谐、有序的状态。新的健康理念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追求人的整体性和对社会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强调健康并非与疾病对立,维护健康的本质在于体现人自身的内在价值和自我负责特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前提,指出“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才能最终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在新的健康理念下,我国卫生健康体系应做出“三个重构”:重构关于个体和人群健康的“系统观”,追求人身心合一、与环境和谐;重构卫生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将其发展重心转向“如何维护健康”;重构卫生资源配置,强化“以疾病预防和机能促进”为核心,促进预防保健、诊疗、康复等卫生保健服务的联动与整合,发挥卫生健康体系有限资源的整体效能。
引领促进“两个健康”。增强服务“两个健康”的思想、政治、行动自觉,在履职尽责中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高度重视企业家健康和企业健康,以及老百姓健康。
随着“两个健康”的深入实施,将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建立众多的“健康驿站”,健康驿站建设到乡村(社区)就是(乡村健康驿站),建设到企业,就是(企业健康驿站),建设到商会(协会),就是商会健康驿站,我们要培育一批懂健康的人,赋能各健康驿站,参与健康驿站的人,可以是大学生,可以是退役军人,也可以是乡村留守妇女,还有残疾人士等等,在充分解决就业的同时,也解决了我们迫切需求进行的慢性病预防问题,只有做到每个家庭有一个懂健康的人,进行疾病预防,慢病科学调理,减少医疗开支,促进就业,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两个健康”背后的产业链,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健康的外部环境条件是“好山、好水、好空气”,而乡村就是企业家健康疗愈最好的出处,一大批的企业家健康疗养院,五星级康养中心将逐步落地到美丽的乡村,将带动乡村的名特优农产品走向城市甚至走出国门,将拉动一批产业发展,做好“两个健康”的有效推动,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举措。
作者:周德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