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超级黄金周”,全国自驾出行量再创新高。但对许多新能源车主来说,充电桩短缺成了旅途中的最大心病。
得益于精准有效的产业政策,从2015年开始,中国就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产销国。2022年,面对疫情影响及全球汽车产业缺“芯”之困,国产新能源汽车更逆势突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汽车销量高歌猛进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充电桩的数量仍然难以满足现实需求。有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充电桩保有量为660万台,2.4辆电动汽车才拥有一个充电桩。而从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速度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难以实现大幅提升,充电桩普及程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面对商业风口,“国家队”、民营企业及个人纷纷入局。虽然目前中国是全球拥有充电桩数量最多的国家,但绝对数量之下,局部的供需不匹配客观存在。比如,老旧小区安装家用充电桩困难重重,公共桩中则有不少建在了偏僻地段;比如,高速服务区平时车辆少,建设太多充电桩成本高昂,也导致遇上假期便一桩难求;再如,各车企过往对自建公共充电桩投入不一,高峰时段自家桩只供自家车又带来新的不平衡……种种因素下,虽然许多新能源车主总陷入“里程焦虑”,但全国市内充电桩的平均社会利用率还不到10%,高速充电桩更不到1%。这不仅打击着企业建桩的积极性,本身也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
预计到2025年底,全国共需要充电桩3000万台,与目前的660万台相比,还存在着2000多万台的缺口,补短板迫在眉睫。需要看到,从电能产生到充入汽车电池其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着大量可以优化的空间。在技术上,800V高压平台、4C电池、600kW 液冷超充桩等快充技术正在加速普及,有助于提升单桩“翻台率”;在运营上,充电场站除了充电之外,还可以与电网深度融合,让晚上正在充电的汽车成为“储能电池”,参与削峰填谷获得额外收入;在充电秩序上,油车占充电桩停车位能不能处罚、单车占两个桩的“双枪充电”技术是否合理、能加油的插电式混动汽车该不该在高峰时段占用充电桩等问题,仍然需要社会、车企和车主继续磨合,形成新的共识。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中国4亿多辆机动车中的绝大部分,未来都将以新能源作为动力。“里程焦虑”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也终将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期待政府、电网、车企、充电运营商和用户多方发力,各类社会资本积极进入充电市场,让电动汽车出远门不再难。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鲍南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