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制造业在端到端供应链和生产领域面临了诸多挑战,包括需求波动、成本上涨、极端天气事件和技术创新带来的影响等。这些挑战大大降低了制造业的韧性,导致企业错失了大量的收入增长机遇。
许多企业的应对之法是引入短期解决方案,将其快速应用到复杂的全球网络当中,以提高成本效率并争取准时交付。另一些企业则采取了被动型策略——比如增加库存,然而这样做代价不菲,因为用于生产的存货价值已攀升至1.9万亿美元。
供应链韧性和稳定关涉全球经济的合作与增长。为了充分考察企业如何应对并管控工程、供应、生产和运营等领域所受的冲击,埃森哲创建了一套涵盖31项关键能力的韧性评估框架,并面向全球11个行业的1200多位高管开展了调研,评估他们的企业在这些能力上的投资和成熟度。
我们以工程、供应、生产和运营领域为背景,将韧性定义为企业主动感知外部冲击,快速调整、适应新环境并从中恢复的能力,从生产到物流,从销售到交付都能比竞争对手更迅速地应对变化。
结果显示,全球受访企业所有31项韧性能力的平均成熟度得分为56分(百分制)。受访高管表示,由于企业在端到端供应和制造领域受到冲击,自身企业错失的收入增长高达7.4%-11%。
调研显示,高韧性企业(评估中位于韧性成熟度前25%)更好地把握了契机,营收较位于成熟度后25%的同行高出3.6%。更强的韧性还为其带来竞争优势,他们的息税前利润(EBIT)比率超出韧性较低的同行1.2个百分点。这些高韧性企业正对一系列韧性关键能力组合进行投资,并取得了愈加出色的业务成果。
韧性企业的中国视角
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攀升、国内市场复苏承压的背景下,优化供应链布局,围绕韧性构建各项能力同样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次调研中,中国受访企业平均得分为37,低于全球水平(56)。
大部分中国受访企业还处于韧性建设的过程中,与更早和在更大范围承受供应链冲击、并早一步据此做出调整的全球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韧性各个维度的能力建设都存在一定差距。但调研也显示出,中国企业在韧性能力建设上投资意愿更为积极,受访的中国企业计划将营业收入的6%用于韧性建设,这一比例高于全球的4.5%。
但想建立韧性,零敲碎打的解决方案远远不够。中国企业需要彻底地审视业务和运营模式,进而制定涵盖整个企业的战略,并围绕韧性投资打造31项能力,提高自身成熟度。其中,11项“韧性2.0能力”尤为关键。
四大举措构建中国企业韧性
在数据、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助推下,这些关键能力将支持企业重塑。建立稳定和韧性供应链需要产业链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合作共识,我们建议中国企业通过四项举措重点发力。
01 建立韧性的供应和生产布局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其高度全球化的供应和生产网络存在的弱点,并开始减少对战略商品独家采购的依赖。当前,有42%的受访企业在采用多源采购战略,未来有此计划的企业将增至72%。区域化采购也再度受到重视,未来三年,主要通过本地区采购的企业比例将从目前的38%跃升至65%。
企业还在优先考虑基于就近原则设置业务中心,将生产设施和销售集中于同一地区,以精简物流、改善库存管理,并加快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未来三年内,产品在多家工厂制造的企业比例有望从现在的41%上升到78%。与该增长态势一致,企业在同一销售区域内生产商品的倾向也不断提高,预计三年后此类企业的比例将从43%增加至85%。
在此背景下,不断加速出海步伐的中国企业必须结合市场目标,前瞻性和体系性地规划本土及全球的供应链和生产布局,并充分认识到伴随供应网络多元化而来的运营孤岛风险――企业必须跨越不同的地区和国界,适应截然有别的监管法规。在围绕去风险对业务网络进行重大转型时,中国企业需要评估自身以韧性为中心的能力,以及数字化成熟度水平,才能更好地释放价值并避免引发更多问题。
02 打造端到端可见性
企业需要切实管控运营并实现其可见性。凭借此类能力,他们可以实时洞察供应商、工厂、车间、配送中心、物流承运商和客户,并共享数据。我们的研究表明,虽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中国企业对冲击事件有预警能力,但大部分企业仍然需要至少一周时间才能完全了解冲击造成的影响,并需要两到三个月才能从影响中恢复。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