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缩短恢复时间的企业应当进行需求预测,并打造端到端智能控制塔。他们需要努力实现可灵活调整的供应网络和自主生产,由此使供应商到客户整条价值链实时可视和可控。
- 需求预测能力包含结构化分析和客户趋势洞察,能够促进推出新产品与服务,并在出现短缺时帮助权衡需求紧迫程度。
- 端到端智能控制塔可以提供情境分析和端到端实时可视,以便及早发现并纠正运营问题。
- 可灵活调整的供应链和自主生产构成了灵活的主干系统,使企业在面临持续波动时能够动态地改变某一地点的生产运营,或转移生产运营地点,由此保持生产水平。
03 在设计初始即嵌入韧性
当前,企业正面临重重压力——不但必须提高韧性,同时还要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产品质量。将韧性打造前移至开发过程的早期,可以支持企业在第一时间创建恰当的产品、流程和工作方式,在产品设计阶段一体化地考虑供应链和生产支持。调研显示,计划加强韧性设计的全球受访高管人数将在未来三年内从目前的17%跃升至63%。
围绕动态化、可持续的产品开发的韧性2.0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成功实施“前置”战略。例如,数字孪生解决方案通过提高透明度、提供生产活动的实时可视来帮助建立韧性。2022年,中国数字孪生的投融资近40%集中在制造行业。
作为实体生产设施的数字副本,数字孪生系统可以深入每一台装配线和每一台机器,支持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前瞻性地识别和排除原型的潜在问题或缺陷,并在生产开始之前迭代完善设计。该解决方案还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更便捷地访问高价值的产品数据和洞察,从而促进研究和设计阶段的协作。
此外,企业还可以从开发工作伊始就将可持续原则整合到产品设计之中,并将它们嵌入整条价值链。
04 培育全新工作方式
韧性企业需要分散化的决策,由贴近运营的一线团队快速做出决策。这些团队应当有能力使用数据驱动的新型预测工具,在遇到冲击时及时制定策略并缩短恢复时间。
为了使这种更加敏捷的组织模式发挥作用,员工需要具备有效利用这些先进功能的技术能力。例如,员工需要知晓如何使用预测工具和可视化工具,并基于数据进行决策,以此驾驭现代供应链的复杂性。单一职能团队很难厘清这些复杂局面,企业需要能够跨部门工作的员工。
埃森哲调研揭示,超过68%的全球企业正在投资建设多技能的员工队伍,同时使用数据分析和技能体系完善需求管理,并增加员工合同的灵活性以利用更广泛的人才资源;半数中国受访企业希望,未来三年建成一支具备多元技能且精通数字技术的员工队伍。
确保持久的韧性取决于结合科技与人智的技能提升和技能再培训战略,企业必须加强和加快跨领域、跨部门的复合型数字人才的培养。这方面,“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是一种可行、可扩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有助于企业更有效地应对关键技能的短缺,打造敏捷文化,并快速、灵活地实现技能提升。
智能制造是当下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但是从“制造”到“智造”,并非轻而易举。针对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制造领域的水土不服,埃森哲与玛氏箭牌合作,利用第三代数字孪生,即生产运营数字孪生(Operations Twin)技术,实现了生产知识经验的数字化,突破了AI一定需要“海量数据”的误区和障碍,让“智能”服务于“制造”,切实提升了工艺质量的控制与优化。
该创新方案将人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运营知识数字化,结合物联网技术,建立了数字世界AI与物理世界现场制造运营的沟通渠道,让AI不仅能够 “看见”,而且 “看懂”制造。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在玛氏嘉兴工厂的巧克力生产线落地实施,同时开始在玛氏全球的巧克力生产线复制推广,预计每年在全球范围将帮助玛氏节约200万美元综合成本。
该项目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价值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并于近日入选“《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物联创新榜”。
埃森哲分析表明,投资于韧性能力建设和提高数字化成熟度的企业明显超越了同行。全球范围内,积极引入这些做法的先行者(即最具韧性的企业)已平均斩获了8.3亿美元的新增年度营收,而欠缺韧性的企业无法分享这份成功。下一波冲击浪潮尚未涌起,当下是迅速行动、加大投入的绝佳良机。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