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继续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
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动农业种质创新,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类型,研制出更多性能优良的农业机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继续给中国农业生产全过程带来深刻变革,促进智慧农业获得长足进步。同时,中国继续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使农业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世界。
推动农业“芯片”自立自强
生物育种产业化元年将正式开启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2023年,中国科技工作者在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诸多新突破。
12月1日,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研究团队共同研究的论文,修正了关于玉米起源的传统认识,证明了墨西哥高原大刍草对现代玉米表型变异的重要影响。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该研究成果为理解人为机制对作物驯化起源的影响提供了良好范例,并为利用野生资源进行作物遗传改良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将对玉米种质创新,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消除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是中国科学家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如此,中国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这些国家的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国杂交水稻种业创新依然是进行时,产量在今年又创新高。10月14日,在四川德昌,中国超级杂交稻单季亩产达到1200公斤,再次刷新超高产世界纪录。
10月,中国水稻研究所、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绘制了基于1万余份水稻样本的群体变异图谱,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万份级样本的“数字地图”,为进一步研究水稻基因的自然变异尤其是稀有变异提供了强有力工具。在此基础上,中国科研人员还建立了面向全球用户的在线数据库平台,为水稻研究提供了单倍型整合分析、变异图谱分析、系统发育树分析等科研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水稻研究领域的地位。
在油料作物种质创新方面,11月上旬,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宣布,依托该所管理和运行的国家油料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武汉)安全保存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红花、苏子等7种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共计4.43万份,包括国外引进资源8374份,该库已成为全球最大、保存油料作物种质资源数量最多、种类最齐的种质资源库,为油料作物生物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优质种质资源的价值在于产业化应用。12月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包括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经审定通过。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关情况汇报,强调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措施,在严格监管、严控风险前提下,稳慎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这些迹象表明,经过3年试种,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元年即将正式开启。
创新农机农保科技
先进农业装备持续提升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023年,中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继续发展,助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是观察中国农机农保科技最新发展态势的一扇窗口,今年的展览会于10月在湖北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据展会主办方介绍,今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其应用从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过程延伸,由粮食作物向棉油糖、果蔬茶等经济作物扩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初加工业、设施农业等全面发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拓展。展览会上,一批明星农机和农机软件系统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的东方红HB2204混合动力轮式拖拉机、CH2202-履带拖拉机、MH804M丘陵山地拖拉机等,博创联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北斗三号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和显控终端系统等纷纷亮相,受到参观者追捧。
年度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奖评选,是观察中国农机农保科技最新发展态势的另一扇窗口。日前,该奖2023年评选结果正式公示,共评出三个等级10项创新成果。其中一等奖两项,分别是“面向复杂场景的高效能兼用型联合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大马力智能拖拉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由此可见,该奖评委会把“收割”与“耕种”环节的成果作为本年度农机科技最重大的两项创新。获得二等奖的3个项目中,也有一项与“耕种”有关,即“拖拉机整机性能智能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另两项则分别与水产饲料加工和耕作作业云监管有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