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典产业,是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凝聚人民聪明才智、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浙江出台政策,推进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
因剑而得名,凭瓷而生辉。浙江省龙泉市的青瓷与宝剑历史悠久,闻名天下。随着时代变化,作为历史经典产业,历经千年沉淀的龙泉剑瓷如何历久弥新、再创经典?
标准先行,谋新重质
近日,走进位于龙泉市的浙江江昊刀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昊刀具”),车间里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数控机床上,一块块薄薄的钢板经冲压、打磨、激光雕刻、淬火、抛光等一道道严密工序,变成一把把质量一流的龙泉菜刀。
江昊刀具是龙泉市华光美术刀剑有限公司旗下一家专营厨刀、日用刀具产品的企业。“1999年,我开始进入刀剑行业,那时候做出一把龙泉宝剑,我们是很骄傲的。”龙泉市华光美术刀剑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陈彬告诉人民网浙江频道,随着冷兵器实用功能的逐渐消退,作为工艺品的龙泉宝剑曾一度面临市场发展停滞的挑战。
2015年,洪陈彬转换“赛道”,做起了菜刀生意。“周边地区我去考察过,五六块钱一把的都有,起初我们做一样的款式,根本卖不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龙泉菜刀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也相对较低。
“没有统一标准,菜刀的很多配件不通用,导致库存积压。另外在设计方面,我们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导致产品研发受阻。”洪陈彬回忆道。
为促进龙泉宝剑产业振兴,助力龙泉发展打开新的发展空间,2022年,龙泉发布并实施《龙泉宝剑及日用刀具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覆盖刀剑设计开发等11个关键环节,从7个方面明确龙泉宝剑及日用刀剑标准体系,为龙泉刀剑产业贡献标准化力量。
作为《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泉传统宝剑》《龙泉菜刀》《动漫刀剑》3项龙泉刀剑系列“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在2023年正式发布。
龙泉市华光美术刀剑有限公司是《龙泉菜刀》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专家团队的专业帮扶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洪陈彬拿起一个龙泉菜刀的礼盒,上面贴有国标贴,“这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现在我们面对客户也更有底气了。”
有了相关标准的保驾护航,洪陈彬积极开拓市场,针对不同销售渠道,企业已累计开发了近5000多款产品。同时,企业不断加大机械化设备的投入,引进了数控车床、磨刀机、激光雕刻等智能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江昊刀具的菜刀年产量达40万把,2023年销售额达1300万元。
“好钢从来百炼雄,握如山岳运如风。”这些年来,洪陈彬始终没有忘记龙泉宝剑传承千年的锻造工艺,“虽然引进了智能化设备,但我们在生产厨刀、日用刀具时,采用的是和龙泉宝剑相同的折叠锻打百炼钢工艺。此外,在设计上,我们在刀面、刀柄等细节处也充分融入了龙泉当地特色。”洪陈彬表示,将继续在创新中传承传统技艺与文化,让龙泉宝剑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江昊刀具是龙泉刀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据统计,龙泉现有宝剑(刀剑)市场经营主体约2400余家,从业人员1.6万人,专营跨境电商150多家,营业收入超10亿元。
科技赋能,融通古今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历史悠久,从西晋延续至今千百年间,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眼下,作为历史经典产业,千年龙泉青瓷如何在登上各大展览、被赋予收藏意义的同时,走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将传统剑瓷的技艺、文化传承好;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好融合创新,让剑瓷相关产品与生活场景全面联通,注重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张平表示,近年来,龙泉坚持走现代工业之路,不断推动剑瓷产业从“曲高和寡”向“雅俗共赏”蜕变。
走进位于龙泉的浙江得道云智能制造青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道云”),展区摆放的青瓷茶杯、酒壶、餐具、笔筒、花器、梳妆盒等日用青瓷精巧细致,令人爱不释手。
曾经,想要做出一个造型独特、款式新颖的青瓷物件,打样环节通常耗时耗力。在经历了设计、泥塑、注浆、上釉等工序后,如果样品需要修改,必须重复整一套流程。
“传统的龙泉青瓷产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却面临着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竞争力减弱、生产智能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邱张平介绍,为解决传统青瓷产业设计打样环节多、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2023年,龙泉市引进得道云,投资建设了青瓷数字智能制造工艺运用项目。
如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引入,龙泉青瓷产业从“制造”走向了“智造”。
在得道云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三维数控雕刻平台上输入设计图纸、调整尺寸,再进行程序构图,龙泉青瓷就能实现从图纸到成品的个性化定制生产。
“这是一个青瓷杯垫,也可以当做镇纸来用。我们把需要打印的花纹纹样输入进去,通过激光照射,雕刻平台上的瓷坯表面就会快速显现出图案。”该公司艺术总监吕悦介绍,按照传统方式,打样环节通常需要10天,如今通过智能产线,打样时间被缩减到1天甚至更短,大幅提升了工艺精度和生产效率。
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龙泉不断完善多维智库,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组建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开展人才交流培养、文化研究及文创品牌指导、艺术创作交流、职业教育发展与指导等31方面合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活动60余次,参与人次1万余人。
23岁的小伙儿徐雪峰目前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读研,2024年11月,通过参与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玻璃工作营的项目,徐雪峰与伙伴发现了玻璃与青瓷之间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
“龙泉青瓷与玻璃在材质和气氛上是互通的,且这种适配度是其他陶瓷产区所不具备的,非常难得,我们决定留在龙泉继续研究探索。”11月下旬,通过项目路演,徐雪峰与伙伴正式入驻龙泉市青创园(三期),创立了LOOOP玻璃工作室,接下来将围绕龙泉当地特色,挖掘更多灵感,带来更多的创意产品。
“工作室有80多平方米,供我们免费使用3年。”徐雪峰告诉人民网浙江频道,龙泉在支持青年创业方面诚意十足,“现在我们住在青年人才公寓,距离工作室不远,每天来回都很方便。”
事实上,早在2022年5月,龙泉就出台了《龙泉市支持青年创业创新政策十二条》,对青年创业群体进行精准扶持补助,从吃、住、创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不断提升城市“青和力”。据统计,截至目前,龙泉市共招引青创团队1000余个。
文旅融合,产业增势
坐落于龙泉城区西南部的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前身是一座工业地块。通过利用该区块原有的工业遗产,该街区现已成为集创意设计、国际交流、研学旅行、双创孵化等模块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冬日午后,漫步街区,只见红砖墙、旧厂房间不时穿梭着几位驻场创作的外国艺术家。“古意”与“新意”在蓝天白云下、在艺术的接力间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研学游的冬令营招募。”龙泉望瓯产业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美芬告诉人民网浙江频道,如今在街区不仅能够看到极具设计感的各种风格建筑、参与各类主题活动,还能亲自体验非遗传统,感受龙泉青瓷宝剑的历史文化底蕴。
走进街区内的陶艺工坊,这里陈列展示着不少陶艺作品。据了解,这些都是参与研学的同学们留下的。“围绕青瓷制作中坯体塑造和釉料上色这两大关键工艺,国外艺术家会带领同学们体验拉坯、配釉、素坯上釉、装窑烧制等环节,在此过程中体会工匠们的用心与巧思。”王美芬介绍,“在街区的锻造工坊,同学们还能体验龙泉宝剑古法技艺,并与铸剑师面对面交流。”
据统计,2024年以来,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累计接待旅游人数达180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9000余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龙泉市精准对接长三角市场,擦亮“一剑钟情·从瓷开始”文旅品牌。11月23日,龙泉市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一剑钟情·从瓷开始”文旅推介活动。聚焦新兴消费热点、新型文旅业态,活动为龙泉、上海文旅市场供需双方搭建了合作平台。
“我们将围绕‘一剑钟情·从瓷开始’品牌,聚焦主客源市场,巧借‘非遗+’‘赛事+’等创新模式,策划开展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的文旅宣传活动,让龙泉文旅魅力充分绽放。”龙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秀表示,在区域联动上,未来将重点加强与温州、宁波、上海、武夷山等跨县域旅游宣传推广,实现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版图。
“构建大文旅格局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接下来,我们也将与工商联、总工会、教育局等部门加强联动,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龙泉、爱上龙泉。”李文秀说。
2024年前三季度,龙泉剑瓷产业增加值达8.56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1.9%,累计新增市场主体900余家。
“当前,龙泉剑瓷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普遍提高,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逐年提升,支柱作用逐步显现。”邱张平表示,下一步将从文化保护、产业主体培育、剑瓷品牌建设、剑瓷人才集聚、剑瓷产业融合等方面补足短板,持续助推剑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彭依梦)
关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本文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研究中国民营经济40年)、浙商投资研究会会长、西湖书院董事长、创始院长(之一)周德文,特别推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