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蔚萍(原浙江江山市副市长、浙江省文化厅文化产业与科技处处长)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的第一届学生高中毕业已经四十年了。我离开江山中学,离开老师这个岗位已经37年。但我的学生们告诉我,只要同学聚在一起,就一定会说起何老师的语文课。学生们不断的提醒,也在促使我回忆往事。我也在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个语文课可以让学生们那么印象深刻?……
1982年,我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回母校----江山中学教高中语文。我任教的高一年级有六个班级,分配给我的两个班级,一个班农村学生比较多,一个班体育特长生比较多。那时,农村考入江中的学生往往是数理化成绩很好,但语文成绩不太好;体育有特长的学生,通常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第一天上课时,我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梳着两根齐腰长的辫子,打扮得整整齐齐,让年轻的自己特别像一个老师的形象。我拿着小黑板、备课本、粉笔盒和教鞭,仔细准备好了微笑,推开了教室的门,等待同学们喊老师好。一推开门,哗啦啦一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劈头盖脸地砸下来,砸在我头上脸上手上,小黑板、粉笔盒、备课本和教鞭全都掉了一地。我被砸懵了,不知所措。好一会儿,我才把备课本,还有粉笔盒、教鞭拾起来,放在桌子上。看着全班同学,我问这是谁干的?哄堂大笑过后,大家眼睁睁地盯着我,没有人回答。我提高了声音再问,这是谁干的?还是没有回答。班级里死一般地沉寂。我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个局面,一股无名火直往上冲。我把粉笔盒重重放在桌子上,砰的一声,“你们不说,我就不上课。”强忍已久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摔门而去,跑回了办公室。其他老师都上课去了。我一个人坐在那里,伤心地落泪。三尺讲台是我的战场,可我第一仗就输了,就败退了,放弃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
晚自习第一节上课的时候,班主任带了一个高高的男孩子进来。那男孩不看我,低头看着地说,老师,我错了。我知道,因为我是新老师,所以班主任出手了,给我一个台阶下。我说,先去把那堂课补上吧。
班主任只能帮我一次,以后只能是我自己面对。我既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没有管理学生的方法,更没有老教师的威严,面对一大批语文成绩不好,甚至不喜欢语文的学生,我怎么办?想来想去,想起自己中学时最喜欢上语文课,灵机一动,我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爱上语文课。
首先,我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告诉他们,学好语文可以给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讲李白、杜甫、白居易,讲鲁迅、巴金、茹志鹃,讲这些文学巨人的精彩故事。我还特别讲了我和作家茹志鹃的故事:读初中的时候,听语文老师讲了小说《百合花》,我就很喜欢这篇小说。有一次,我真的梦到了茹志鹃,梦到她走在我前边,我想上前和她说话。我走快一点,她也走快一点,结果没和她说上话。当我把这个梦讲给同学们听时,引起了哄堂大笑。
后来,我的小说《风雪夜归》在《文学报》发表,茹志鹃老师给我做了点评。当猝不及防地看到那张报纸的时候,我的感觉真的就像在梦中。当我在上课时把那张《文学报》拿给同学们看的时候,我相信全班同学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接着,我下足力气,认认真真地备课。寻找各种与课程有关的背景资料,把语文课上得生动起来,有趣起来,精彩起来,让他们根本想象不到语文课多么有趣。讲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一上课我先给同学们全文背诵长诗《琵琶行》。然后我说,我能背,大家也能背,对吗?然后我给大家讲,我为什么能够背那么多唐诗宋词的故事,那是我和我的语文老师的故事……
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潜质,进行鼓励,放大,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浓厚起来,这是我的又一个切入点。作文课上,我用自己的小说作为案例解剖,告诉同学们,一篇小说是怎么样从生活的原型中被提取出来?怎么样来提炼主题,选取结构,设计结尾,构思精彩的故事情节。鼓励同学们的作文写真事,抒真情。这个解剖过程往往让同学们非常有收获,现在小有名气的谍战小说作家赵晖就是我当年的学生。批改作文时,只要有一句写得好,那一句,我就把它打上一溜红圈。只有一个词用得好,我也会找出那个词打上红圈。如果有一段好,我一定会在整段打上红圈并写上评语。如果整篇都好,我会给他特别高的分数。并在作文本封面写上五角星标志。发作文本时,我会亲自发到他手里,然后在班上朗读和表扬他的作文。我还把他们的优秀作文指导修改后推荐到报纸上去发表。
当然,有针对性帮助同学们解决短板也是我最想做的。发现同学们普遍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后,我就专门设计一个 “课前五分钟”的环节,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准备到讲台上来,不管讲什么都可以,主要是锻炼勇气和胆量。这个设计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受同学们欢迎。现在“课前五分钟”已经成为江山中学语文课堂的一个“保留剧目”。
渐渐地,班里的语文成绩不断提高,我也成为很受同学们欢迎的老师。
又过了两三年,远离了大学生活又对现实不太适应的我,突然对即将到来的三十岁充满了恐惧。在那时候的眼里,三十岁是个很老的概念。我想,自己都什么都还没做,怎么突然就要三十岁了呢。恰逢这时,学校里开了一个朗诵会。那天上台的是个初中的女孩子,那样的娇小别致,白色的短袖衬衫塞在蓝色长裤里。系了一条鲜红的领带。那样白的皮肤,那样黑的眼睛。女孩子面带微笑,声音恰似银铃,“我自豪,因为我们青春年少——”。
她还朗诵了什么,我都已不记得。整一台晚会,我就记得这一句。就这一句,像被千钧之力击中,我整个人就象被锁住一样,不会再想其它。满脑子都是那个词,“青春年少”。她也就十三、四岁吧。我要整整大她一倍。我怎么突然就那么大年纪了呢!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就那样百无聊赖,无精打采。早上对着镜子,会想起李白的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若青丝暮成雪”;傍晚放学离校,就有李商隐的诗轻轻走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这样在无奈中害怕,在害怕中郁闷。直到有一天,几个月之后的另一场晚会上,一个高高的女学生走上台来唱一首歌。她开始唱的时候我并不在意,但她一句一句往下唱,我突然就被歌词抓住了。那一句句的歌词如檐头水珠一样滴滴都落在我心里,把我的心敲打得颤痛起来。歌词是这样的:
也许你没留意,
你也许不相信。
有多少人羡慕你,
因为你年轻;
这世界属于你,
是因为你年轻。
你可得要抓得紧,
回头不容易。
你可明白什么道理有人羡慕你?
只因为他们曾经也年轻;
你可明白什么道理有人嫉妒你?
只因为他们不能抓得紧。
我想这歌词就是为我写的。上帝派这女孩子来唱给我听,每一词,每一句都切中我的要害。如果我还不明白,几十年后就等着后悔和嫉妒别人吧。——我突然就明白了。我后来知道,这是程琳的歌。歌名叫“趁你还年轻” 。
唱歌的这个女孩当时上初三。上高一时就到了我班里。当我走进教室,在新生的面孔中看到她那明亮的大眼睛时,我不仅莞尔一笑。上帝真会安排,她成了我一开始就把她当朋友的学生。她叫刘夏琳,但我不敢把这个事情告诉她,怕她看不起我。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下课时,她常常过来搂着我的肩膀一起走。因为她身高一米七,我只有一米五七,给她一搂就像搂着个小妹妹。为了维护老师的尊严,每次她伸手来搂我,我都把她推开。
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金融会议在深圳召开。那时,我已经在省文化厅工作。我提前打了电话给刘夏琳。已经过去这么多年,现在我可以告诉她这段往事了。可一见面,她就抓住我的手,她说,“何老师,您知道吗?您曾经拯救了我”。我大吃一惊。因为我正准备跟她说一段往事,她如何拯救了我。她说,“您还记得曾经在我作文本上写的批语吗?”我真是不记得了。“我却一直记得。您说,这个世界也许不尽完美。但总还有完美的事情值得我们去追求。你知道吗,那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正处在一个消沉的低谷,我家里出现变故。在那个年龄,特别单纯,没有应对经验,感觉遭受了重大打击。我读少体班,理科成绩不太好,就非常自卑。可能我在作文中流露出了悲观厌世的情绪。是您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得以改变。” 后来,刘夏琳找到了她珍藏至今的那本作文本,把那段评语拍下来发给我。
真的吃一大惊。我完全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插曲。我这次来深圳是迫不及待要告诉她,她作为我的学生,当时怎样改变了她的老师。我告诉她,我心里对她的无限感激。我曾经为此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已经老过”。在结尾的部分,我写道:就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恐惧过。因为人只能老一次,而我已经老过。从今往后,都是年轻的日子。
看着刘夏琳,想到我们师生之间互为成全的特殊经历,尽管隔了几十年的岁月,我们还是忍不住相拥而泣。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学生们早已为人父母,但只要同学相聚,就会说起他们的语文课。他们惟妙惟肖地模仿当年我给他们讲课的情形,我念的诗,讲的故事,唱的歌。其实当年怎么上课,我自己已经很模糊了,没想到他们却还是记得那么清晰。
在一次活动中遇到一位女记者,她说:“我一定要来认识你,你知道为什么吗?”她告诉我,她弟弟有个初中同学,曾是我班里的学生。上高二的时候,弟弟有段时间信件来往非常频繁。她怀疑弟弟是不是谈恋爱了,在高二这样的关键时刻,那是绝不允许的。那天,看弟弟刚刚收到一封信。趁弟弟出去,她悄悄地打开他的房间去偷看。信是弟弟的同学寄来的。她没有想到的是,整封信里,从头到尾描述的是一堂语文课,那上课的老师就是我。她又说,当时生怕给弟弟撞见,又激动,又紧张,具体课文内容已不记得,但她一直想,要一堂什么样的课,听课的学生才会把它写成信,告诉给另外的同学呢?
我得承认,这是教师生涯中令人十分自豪的一个细节。只是,我至今也不知道,这是我众多的语文课中的哪一堂课呢?写信的又是哪一个学生呢?
每年江山市召开的江山人发展大会上,常有我的学生站在领奖台上,第三届江山人发展大会上就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华为公司全球无线销售部总裁祝朝根。我很清楚记得,当年,我曾经在全班朗读他的作文,然后进行点评。我说十年之后,我可能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但我会依然记得他那篇作文。
当我向他获奖表示祝贺时,他说,“何老师,我们其实就是在您的鼓励下,一步一步才走到今天”。当时,我真的觉得特别欣慰。所以我想告诉每一个教师同行——当老师的红利,是在你不当老师之后。那些意料之外的美好回报,根本不是当初可以想象到的。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并不难,今天我把这个故事分享出来,或许可以给更多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语文老师们以更多的启发。
注:感谢浙江省江山中学叶雨欣老师,浙江省江山中学1987届高中校友刘夏琳、1993届高中校友姜志华、1989届高中校友赵晖和祝朝根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作者简介
何蔚萍,1975年毕业于江山中学高中部。1982年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82至1988年在江山中学任教高中语文。1999年获浙江大学教育学硕士。历任江山市副市长、浙江省文化厅文化产业与科技处处长。小说《江山风景》曾获浙江省优秀短篇小说奖。电视剧《江山往事》曾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另有多篇小说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介绍到国外。小说散文集《风雪夜归》1999年出版。曾创作《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谜一样的廿八都》等多首村歌。大陈因此成为中国村歌发祥地。2022年,由江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江山文化大使荣誉称号。
2023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医漫画绘本《神奇的百草园》。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