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人们唯有去除一切的形式,才能够见“道” ,此谓“为道日损”。要达到如此境界,就必须悟“道”。
悟“道”须知“道”。“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从《易经》中“复自道,何其咎”到《尚书·洪范》中的:“无有作好,遵王之道”,直到老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悟“道”必从“道”。从“道”就是依从正道。《易·复》:“中行独复,以从道也。”《荀子·臣道》:“‘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史记·蒙恬列传》:“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唐朝李翱 《从道论》:“是则和者人之喜,默者人之怒,吾宁从道而罹怒乎?宁违道而从众乎?斯所谓辨难易而榷是非矣。”
悟“道”要明“道”。明“道”也就是讲“道理”,守“公道”,得“天道”。讲“道理”,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因此,“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守“公道”,最为关键的是公平、公正。《金瓶梅词话》第49回:“公道人情两是非,人情公道最难为;若依公道人情失,顺了人情公道亏。”得“天道”,《汉书.东方朔传》:“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人伦睦,则天道顺。”
悟“道”要尊“道”。尊“道”就是尊“人道”,谈“厚道”,讲“道德”。尊“人道”,《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按,指舜)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谈“厚道”,就是说,做人要不刻薄、待人要好的意思 ,实实在在,不夸张,不骗人,表里如一,吃老实饭,干老实事,做老实人。厚道没有固定的含义,它只能是某种精神的体现,厚道也没有有固定的形式,它更多的应该是对生命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解释。 厚道就如冬日的斜阳,夏日的和风,不论作为人品还是作为德行,都是能打动人的。厚道让人信赖,让人踏实,让人熨帖,让人感动。作为朋友,可交;作为同学,可信;作为老师,可敬;作为领导,可从;作为下属,可用。厚道人不会算计你,厚道人不会欺骗你,厚道人不会出卖你,与厚道人打交道就象在洒满月光的湖面上泛舟,让人宁静而温馨。讲“道德”就是行道积德——实践真理,发展真理。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创造条件、建立机制、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运用科学,实践真理。积德,就是不断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行道积德就是道德。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言万古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创造了推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先进物质文化,同时也以高尚淳朴的情操,创造了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的深沉而丰富的精神文化,使人类文明更加辉煌灿烂。让我们深刻领悟“道”的丰富内涵,组成“志同道合”的优秀团队,探索“治国之道”的最佳选择,不搞“说东道西”,不信“道听途说”,不齿“道貌岸然”,不为“大逆不道”,在“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吟诵声中,砥砺“天道酬勤”,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文/张军才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民进湖南省委宣传信息室)
《道德文化》赏析组委会成立 http://www.sccsbbs.com/a/yuntaiguan/63380.html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