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级领导到科级干部,每逢年节“争先恐后”“成群结队”给县委书记送礼;县委书记从“半推半就”到“习以为常”,再到“谁不来送不放心”,并“边收礼边交公”以避责。双方均称对当地的“风气”感到“无奈”:“不收不送,工作不好开展”。(新华网2014年9月4日)
安徽萧县的这样一阵“送礼风”,刮倒了80多名干部。而一些被免职的干部却感觉“委屈”,认为是风气使然,自己也不过送了三五千,“处理过重”。当然,我们不排除客观上有外部风气的影响。但是,不论如何处理,送礼干部毕竟只占了全体干部的少数,为何要受“少数人风气”的影响,而不跟随多数的“清廉之风”呢?究其动因,被免职干部定力不足,思想深处对“送礼风气”的“屈从”“顺应”乃至“利用”才是最主要的。
信念的不坚定,思想的腐化堕落,才是党员干部在“腐败之风”中倒下的根本原因。在萧县的这股“腐败风暴”中,被免职的“送礼干部”从县领导班子成员到乡镇党政“一把手”都有涉及,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走动钱进”心知肚明,对送礼文化和官场风气并不陌生。表面上是受“大家都送,我不送不好”“ 不收不送,工作不好开展”的风气影响,其实这些人都是希望通过送礼来“套关系、得关照”。“腐败风气”本是人为产生,“送礼之风”也由行为推动,“身不由己”实属腐败干部开脱罪责的借口,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定力不足,没有把好拒腐的关口。对自己深知不可为的“潜规则”视而不见,被免职、被处理也就没有委屈可言!
也正是因为定力不足,所以才有了作为“一把手”的毋保良没能带好头。作为“第一责任人”,竟然会在不合情理的“边收边交”中徘徊度日,这也是在腐败风气中“摇摆心态”的产物。权力越来越大,阿谀奉承者越来越多,“礼物”越来越丰富,内心越来越恐惧,心安理得越来越不定。在贪婪、恐惧和侥幸三种复杂心态斗争中,想出“边收边交”这样一套处理账款的方式,也许是想逃避打击、掩人耳目,但更倾向于是对自己忐忑不安心理的自我安慰。
打击腐败,对贪欲必须“零容忍”。为了根治官场的送礼歪风,为了让腐败不再死灰复燃,对思想的净化必不可少,对信念的要求更加重要。从思想的深处解决“不送礼不提拔”的问题,避免干部心中形成的“干得好不如送得好”的印象,为真正干事的干部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以“清廉有为”之风将“腐败风气”彻底压下去。(文/卢骏骅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道德文化》赏析组委会成立 http://www.sccsbbs.com/a/yuntaiguan/63380.html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