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如果说端午的粽子,寄托着天下的忧思、先贤的仰望,那么仲秋的月饼,在礼尚往来之中,圆融着人际关系,调和着浓浓亲情。千百年来国人就是这样,将甘甜的滋味包裹在精美的形制之中,籍以表达相互的祝福与善意。在这个寒暑适宜的季节里,光华的月色唤起了与生俱来的亲情,将人生旅途中四处奔波的家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按照传统的习俗,人民可以对着一轮圆月暂时放松紧张的心情,燃起热闹的花灯、分享甘甜的月饼,有兴致的话,也可以猜谜、赋诗。通过这一系列的节日符号,营造出和谐、欢乐的主旋律。活泼泼的性灵,一代代的传承,形成了丰富的节日内涵,仲秋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节日之一。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过了十五还吃月饼,便被同学们讥笑了半天。现在看来,在我们的心目之中,精美的月饼不是日常的食品,而是仲秋的物化象征。
等到工作之后,一切复杂了起来。“送十五”俨然成了仲秋的主题,大半年的奔波之余,来不及享受身心的安乐,更得抓紧奔波,诚惶诚恐的送出一盒盒月饼。在愈发浮躁的现实社会里,节日的主题不是趋于淡忘的性灵,而是日益膨胀的功利。《曲礼》云:“太上贵德,其次务报施。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乐记》云:“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精美的月饼,本是中华礼仪文明中“礼尚往来”、“合情饰貌”的礼物,随着世事变迁,风俗流变,月饼不知不觉从朴实的表情达意、互致问候,变成了浮华的交结之道、馈赂之方。官场上送往迎来,商场上摇旗呐喊,社会上碌碌奔走。于是仲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团圆节变成了送礼节。变了味的月饼,送的愈发起劲,吃的愈发无味。月饼的变质,折射者社会的病态。
中国自古以来以礼仪立国,这种文化的基因深入骨髓,不可能随意改变。白居易云:“礼者有作,有作则有弊”,而“文之弊,其人僿”——礼文的弊端,便是社会风气的虚伪浮华,恐怕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同身受。“甘受和,白受采”。功利主义的社会一旦真意不存、浮华相尚,“送礼”便从恭敬、尊让的礼仪文化,蜕变成贿赂之道的代名词,月饼也沦为了圆转其间的润滑剂。不要说仲秋这样的节点,一旦遇到重要节日、婚丧嫁娶,都成为腐败活动的重灾区,整个中国社会陷溺其间,乐此不疲,深为所累。《旧唐书》描述当时“送礼”的“盛况”时说:“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其危害性在于:“夫徇己之心切,则至公之理乖,贪仕之性彰,则廉洁之风薄”,可谓一针见血。《韩非子》云:“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所以“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公事私办,政以贿成,还有多少正事呢?如果潜规则取代了显规则,请客送礼到了天经地义的程度,实乃一幅病态的政治生态图,从根本上威胁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将一个政权强大的力量消弭于无形。《荀子》说:“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而两者的区别正在于“先义而后利”还是“先利而后义”,一个社会究竟在忙着什么,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运转。变了质的月饼,吃了注定是要得病的。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大一统的伟大国度,这样的立国之势必然依靠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孟子》云:“天下乌乎定?吾对曰:定于一”。由此建立起来的庞大官僚队伍,历来在整个社会的运转、资源的分配中起着轴心作用,“升官发财”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官场上的风气,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行为准则,也反过来决定着民心的向背和社会的静噪,在深处预示着国运的兴衰。一旦承平即久,太平的日子总是令人沉醉,“取天下易守天下难”,如何让社会健康运行,防止社会的靡靡之风,成为历代面对的难题。“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小心翼翼、千方百计的向权力靠拢,从而占有权力资源、实现集团利益,成为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学,无怪乎刚吃上大米白面没几年,月饼的身影忙碌起来。今天的中国,上承晚清以来中华文明遇到的“二千年未有之大奇变”,以及百年来国运的衰微,文化和制度的脉络出现了巨大的断层,其间经历了一轮轮外来思潮的冲击和大胆的制度假设。现在看来,中国社会固有的弊端,还是很容易遗传并扩散开来。药方或可抄袭,内病不能外治,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就算让奶油蛋糕取代月饼,让情人节取代中秋节——强行改变中国社会的文化面貌,未必就是中国文明的再生之道。
历史的洪流有其内在的脉络,尊重历史的意义在于借鉴。汉朝初年,中国社会在经历了痛苦的大变革、大动荡之后迎来了久违的文景之治,政府清静无为,社会休养生息。但忠奋耿耿的贾谊却疾呼当时的社会是“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便是“俗流失,世败坏矣,因恬不知怪,大故也”,这与今天浓缩在月饼上的腐化之风何其相似。贾谊并非无端的指责政府,他关注的不是眼皮下的太平,而是对长治久安的忧思,是力图未雨绸缪,让社稷的航船渡过历史的洪波。他提出的药方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重张“礼义廉耻”的四维,扭转社会衰颓的风俗,为国祚绵长奠定立国之基,使得“此业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今天的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适逢世界乱极思安的和平年代,国力得到了一定恢复,人民享受了几代人没有享受过的太平日子。但与东方文明闭关自守的时代不同,未来的民族竞争必将非常激烈。对我们这样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而言,除了富国强兵,如何承前启后加强文化和制度建设,有能力、有信心赢得未来的生存斗争,关乎国运的此消彼长。今天的中国人远没到马放南山、安枕高卧的阶段,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还没有资格把力量内耗在送月饼这些的事情上。
中国的文化哲学中,认为人情有欲恶之大端,有好荣恶辱之心。这应是人类性灵的生动体现,无所谓善恶,只有治理与否。《礼运》云:“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人情大如天,永远变化的是时,谁也不能回避的是情,正是有生动的人情才有了缤纷的历史。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修治人情,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乃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文化和制度课题。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基础不是全部,譬如月饼做的再多、再精美,它的依存的主体只能是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决定着一个社会的走向。明吕坤《呻吟语》云:“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四海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社会的治理者,我们的管理队伍至关重要。在中国社会里,当一枚小小的月饼关乎吏治风俗,便包裹了方圆乾坤。在开拓历史的当下,月饼里面的文章除了做足,没有选择。
只有天色清朗,才有月华如水,才有明天的仲秋梦圆。(文/胡春雨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道德文化》赏析组委会成立 http://www.sccsbbs.com/a/yuntaiguan/63380.html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