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往塔吉克斯坦的专机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再谈语文不能“去中国化”:“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9月12日 新华网)
************是一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不管是在国际会议上,还是在国内各类型会议上,都能听到************的引经据典,在他身上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芳香。******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此论可谓是黄钟大吕,一语中的道明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尤其冷静。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度成为无用之学,成为混时间、混日子的学问,一些文科生也曾一度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而感到愤怒与无奈。但中华民族自己口中所说的素质,其实不是A、B、C念得多么顺畅,化学实验做得多么好,数学题目解得多么快,中华民族的素质是建立在国学文化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与范畴,是一个永远会深深地根植于我们血液里面摆脱不掉的烙印,如果没有了这种传承的烙印,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存在中华民族了。君不见我们传统文化在如今越来越看重实用主义的社会里已是愈发捉襟见肘了。文史成为一些人附庸风雅之趣,成为一些人装潢门面之物,成为一些人饭后茶余之闲事。有钱人学习高雅之趣,无钱人学习赚钱之技,已然有泾渭分明之势,难怪几年前,一些人大代表提出“高等教育,不是为穷人所设置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口号,当时引起一阵轩然大波,遭时人口诛笔伐。所以说,************在此时发出语文不能“去中国化”的论调实在是振聋发聩。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了,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诗歌是传承传统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而且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可以通过古诗词教给孩子,比如李绅《悯农》,教人珍惜粮食,形成节俭的习惯;孟郊《游子吟》,教人理解母爱,尊敬父母等;曹植《七步诗》,教人兄友弟恭,家庭和谐;于谦《咏石灰》,教人正直清正,浩气长存。这一些是很多教育手段所达不到的,因为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是我们身上若隐若现的魂,是我们身上或澎湃或潜伏的激流,只有深深地扎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将教育的空气蔚然一新。(文/别亚飞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道德文化》赏析组委会成立 http://www.sccsbbs.com/a/yuntaiguan/63380.html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