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以《十问公务员工资改革》为题发表了5篇有关公务员工资改革的系列评论,其中,在第一篇《对话公务员群体:工作忙闲不均 普遍对收入不满意》中,某地公务员孙阳明确指出,“我身边就有不少公务员工作挺清闲的”,“他们大多处在不受重视的岗位上,同时自我要求不高,对工作能拖就拖,对机关内部人员都是一副冷面孔,更别说对待办事的群众了。”
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孙阳说的现象绝非个案。在许多基层单位,干事最多、做事最累的往往是副科级以下的公务员,但往往这类公务员拿的待遇是最低的,不论是基本工资、职务工资还是津补贴,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呢?这与我们提倡的公平恰恰是是背道而驰,而且在国家单位内部蔚然成风,做事最多的是拿钱最少的,反而“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的待遇是最高的,极大地挫伤了普通干部的积极性,让不少普通公务员产生了“混日子”的念头,认为过个三五年,自己也成了“老油条”了就自然不用做事了,因此公务员改革应该应地制宜、因岗制宜,坚决整治这种不良风气,除了缩小地区之间、职务之间的差距外,还应在同一单位内打破一刀切的薪资现状。
不过出现这样的现象也非国家顶层设计的本意,但是为何为出现这种情况呢?
之前在网络上有一次关于年轻人进入考公务员是否属于人才浪费的大讨论,其中不少网友对年轻人进入公务员的薪资待遇引发了讨论,有人指出,虽然“台面上”工资低,但是“灰色收入”也有不少;但是也有人指出,进入公务员队伍也就等于养老了,因为干多干少拿的都一样,反而因为刚进机关会在日常工作中挑起“老前辈”递过来的各种担子,由此产生了“老前辈”与新人的分水岭。但是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岗位,除了行政执法类有加班补贴外,行政管理类公务员一般是没有任何加班工资的;机关不同于企业,这家不行可以换一家,因此,新进科员往往是身兼多职、忙天忙地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老前辈”们清茶报纸二郎腿的机关生活。
其实,这已经成为各级机关的“潜规则”,在同等待遇的前提下,一个累死,一个闲死,这样的“潜规则”无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第一就公然营造社会不公平氛围,极大地打击了做事者的积极性,虽然领导会以“奉献精神”来偷换概念,但是领导其实也只做签文件、开会、应酬、部署协调这些事情,基层单位服务范围不大,但是领导的官架子也不小。其二就是给社会释放错误信号,机关“老前辈们”体现出来的清闲自在福利好被社会无限放大,引发了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公务员考军,进入机关单位后才发现年轻人和“老前辈”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水岭。其三就是挫伤了年轻干部积极性,新进人员大部分是年轻人,虽然不乏有些是抱着“养老”的心态来的,但是也有抱着满腔报复考进公务员的,这些年轻人往往做事有干劲,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大胆的创新意识,但是这些满腔抱负不得不向机关的“潜规则”低头,久而久之,机关内就形成了年轻人想做事但是没权力,等到有权力了但是不想做事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要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的现实问题,研究打破机关同酬不同工工的机制体制迫在眉睫,应该纳入公务员工资体制改革。作者认为,人社部副部长杨士秋提出的建立起职务和职级并行的制度倒是值得一试,能够让没当官但业务能力强、承担任务多的公务员,其工资水平能够与同层次、有职务的公务员相当,而且能够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如何实施,如何监管,不让该制度沦为地方领导的“私权”,又是一道值得深思的考题。(文/李霖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道德文化》赏析组委会成立http://www.sccsbbs.com/a/yuntaiguan/63380.html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