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男子闹市飞踹行乞老人”、“在京行乞老人月收入过万”等报道频见报端,让“行乞老人”这一特殊人群重回人们视野。面对日益增多的行乞老人,我们应该反思:为何如此多老人走向行乞之路?
诚然,利益的驱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深究其原因,我认为:行乞老人增多折射出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亟待转型!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社会传统养老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农村,几乎仅此一种方式。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是不变的主旋律,即使在这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这样的思想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老人晚年生活是否有保障,幸福与否,几乎完全取决于孩子是否孝顺这一可变性很强的因素,保障能力相当底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四二一”家庭不断增多,一对夫妻要赡养4位甚至更多的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这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以承受的,加之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仍然较差,农村医疗水平还比较低,导致养老已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非农生产,很难保证对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空巢老人数量激增。在市场经济浪潮下,传统的“孝道”也在不断受到冲击,对人们的约束作用逐渐减弱,当老人对子女的价值下降,他们往往被子女看成家庭的负担和包袱,不赡养老人甚至打骂、遗弃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仅仅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难以为继的。
农村养老该何去何从?我认为,无论哪一种单一的养老模式,都无法承担起我国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重任,它必须是多种形式的综合,也许以家庭养老为基层,农民自我养老(养老保险)为主体、社会养老为发展趋势的多层次、多样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我们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还应努力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给予老人精神慰藉和真情关怀,多提倡“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使老年人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获得尊重,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文/梁靖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道德文化》赏析组委会成立http://www.sccsbbs.com/a/yuntaiguan/63380.html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