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亲爱的90后们,如果将来再有那些人跟你说:年轻人你不要看不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这时候,你就应该像真正的勇士一样直面他,你告诉他:「我跟你不一样,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社会的。」谢谢。”这是北大才女刘媛媛的演讲结束语,闻言除了佩服她的胆量外,还是感到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按我观点要是一般大学出身的年轻人按这个观点去应对人生,恐怕会遭遇一系列坎坷与磨难后,才知晓一个“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
无论是任何层次的真正的文化人,一定都是有思想修养的,可是未必满腹才华者都可以在处理复杂社会的人与事中,处处达到一个适度与得体的境界。毕竟,任何社会人群的素养、知识结构,拥有的地位、财富等是不同的,甚至嗜好也千差万别,对于处于最一线的年轻人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前提下,去恪守法律与道德,实现个人与众不同的思想,而不是一味抱着去改变这个社会,否则就会处处遭遇坎坷与磨难,甚至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耗费在与一帮纠缠不休人群争斗中,北大才女刘媛媛与我女孩一般大小年纪,而我基本始终教育女儿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即便遭遇为人处世等缺失很多之人群,也要学会包容中,冷静观察,采取迂回战术,在保护好自身的前提下,去干些对事业、他人、家庭,包括自己有意义之事,而不是改变他人,因为有些人与事单靠我们这些位卑言轻之人是无法扭转乾坤的。说实在话,我与刘媛媛一样也是法学专业毕业之人,对于法律很信仰,也知晓身边不少违法之事,但是不愿意像小刘一般去抗争,而是尽量回避与自己无关之事,绝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因为这个社会演变与法治信仰需要一个过程,犹如上述姚伯齐先生的山水画拙壮的用笔,枯焦的墨色、峥嵘的意象、浑朴的境界,让人感觉有一种“大壮之美”。问题是要是身边要是一圈文朋诗友们也喜好画山水画,而缺乏姚伯齐先生良好的书法修养,又不擅于石鼓文、汉魏碑刻、砖简、木简等多种书法技术,以至于山水画中处处败笔很多,你要是抱着改变这他们想法去处理交际场合之事,结局可想而知——你会被这个团队排挤出去的,落个自讨没趣下场。
当然,先适应社会观点,绝非倡导大家与一些违法乱纪之辈同流合污,而是要在保存自己实力下,修炼更好的情操与人格品质,去干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天,我按照“溶于人群,方圆结合,修炼自我,造福社会”的思路去工作与生活,受益真不少。比如:上班后,不再任何群内乱发文章,集中精力撰写有关的工商论文、新闻、信息,按照内部规定一一上报,不管刊用与否,都认真去撰写、投递,起码要符合这个系统岗位规则要求,至于刊用数量多少与自己无关,尽力而为即可。双休修正以前封闭做法,主动参与像中国象棋发源地研究会等民间团队活动,也不论老师们、前辈们言论是否正确,一概不争论,不反对,而是抱着学习态度先甄别是否后,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研究课题的方向。既然,要研究务必走自己之路,而参与这些团队改变他人想法就幼稚了,因为许多领域即便他们研究之路错误,也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这就需要去适应这个圈子,和谐与大家相处,才会在汲取他人智慧基础上,让自己课题研究更方便。再如:冬游之事,曾经因讨厌一个骑三轮大哥酷爱当众脱光衣服,在岸边“解手”与一个医院大哥几乎次次在我下江后,练嗓子(嗓音很难听)停止几十天,甚至想中断这个健身事项,岂料感到身体毛病都出来了。再次,去适应这个环境,采取早上、晚上下班时间规避这两个怪异之人游泳,顿时身体又健康起来了。
如今,单位内部也好,社会圈子也好,都和谐、友好,一切都得益于我适应他们,包容他们缺点,甚至错误,让大家乐意与我相处。但是,这种适应绝非像不对的人与事妥协,让步,而是抽出时间与精力在研读历代诗词选集等,撰写更高层次专业论文与社情民意,配合党政机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至于业余个人研究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去跋涉,打磨。
总之,任何时代包括任何人群想干点有意义之事,离开适应社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也不会有所收获的。诚如:姚伯齐先生凭借挚著和他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数十年的呕心沥血,潜心创作,最终成为一个实力派书画家一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句话,对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群都适合,先适应社会,再想着如何改变环境问题吧!(文/张俊杰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道德文化》赏析组委会成立 http://www.sccsbbs.com/a/yuntaiguan/63380.html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