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一些寺庙场所向功德箱内投钱的时候,你知道这些钱最后都去哪儿了吗?你是否能接受,很多“功德箱”,其实是旅游景区甚至上市公司攫取利润的工具?(新华网 12月17日)
“功德箱”顾名思义就是积善行德的地方,人们普遍认为只要用于寺庙的建设、僧人的用度就是一种行德。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自我慰藉方式,众多乐善好施的人并不关心“功德箱”的钱去了哪里。正是民众的这种心理想法,一些景区、企业才看准了这条生财之道,假借“功德箱”的名义进行敛财。钱流进了这些人的荷包里,我们的善心又将如何安放?
“功德箱”想设就设,既没有依据也没有谁来管理,景区管理混乱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暴露出的各种纠纷问题却未能撼动乱象的本质,根本原因在于如此财源滚滚的生财之道来得实在太容易,无论景区、宗教团体还是企业都想来“分一杯羹”。“借佛敛财”借的是“佛”的脸面,行的是谋财的骗行,发的是“借善心”的不义之财,众生如此唯利是图,怕是“佛”也很受伤。
像这样的宗教圣地暴露出的管理乱象,是否就没有办法治理?答案非也。关键在于到底应该谁来负责,谁来管理,是否抱着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采取办法。例如:景区管理方与寺庙内的宗教团体共同管理寺庙职责划分不清,利益格局不明,混杂状态下就会呈现“各自为政、各管一套”的现象,大家互不干涉得利便好;景区的企业入驻,该由谁来开这“大门”,谁来设“门槛”,是否应该由管理方的景区自己说了算?景区和寺庙宗教组织既管理景区内的财务又进行管理,这样的方式是否合理?
作为景区内的寺庙等宗教组织履行的是宗教宣传和自我管理,景区管理方的职责是维护景区内的设施维护、秩序井然、治安防护、防火防盗等后勤管理工作;作为景区的主管单位旅游局,应该履行对景区管理方的管理和监督职责,作为地方政府对景区的考核依据。同时加强对景区管理单位的人员管理;作为景区的属地管理方——地方政府,将景区的收入上缴财政管理,并将景区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划拨制度,规范景区的资金往来并进行定期审计,将景区的收入和资金拨付与景区的管理行为挂钩而非景区收入指标挂钩。
三方共同履行职责,共同维护宗教场地的庄重和神圣,让民众的善心找到一片真正的净土。(文/周小朦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