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扬城网友“玲琳林”发布网帖,讲述她在公交车上因没给老人让座,被网友发微博曝光的经历:“那天下班后真的很累,就想坐一会儿。没想到就被人拍了照片,还遭微博曝光,而且连马赛克都没打,这不是侵犯隐私吗?”网友“玲琳林”讲述道,自己的照片竟然也被发布在网上,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吗?(《扬州晚报》)
近年来,公交车让座争论俨然演变为一场战争。有趣的是,不少网络媒体对此都进行过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群众是反对道德责任“绑架让座”,然而在网络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公交车让座冲突,老人猝死”等让座冲突发生时,几乎没有人在现场发声。那么,当网络舆论一致反对用道德替代义务的时候,为什么生活里依旧不乏对不让座行为口诛笔伐、恶言相向,甚至暴力相向。“道德绑架”现象屡见不鲜,到底是谁给了这些“为老不尊”的老人和“唯恐天下不乱”的青年勇气和底气?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他们的行为有“群众土壤”。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不仅仅体现在对推动历史的客观物质力量,更重要的体现在了精神文明的取向。中国自春秋始,经秦汉两朝,儒教一家独大,其以老幼尊卑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中国两千余年,“敬老爱幼”也成为中国人最直观的道德体现。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一方面,群众采取包容的态度,以体现对老人的尊重,体现自身品德的高山;另一方面,群众即便是内心反对“道德绑架”,却只在网上附和、在虚拟世界赞同,鲜能见到在现实对不让座行为“点个赞”。无论前者也好,后者也罢,殊途同归地反映出了对“道德绑架”的无底线纵容!纵容滋生霸道脾气,才会出现“暴打未让座女孩”无下限行为。
给老人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让座,请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尊老爱幼”是传统,对于老人来讲,青年人不就是“幼”?那么出于身体状况没有让座,何尝不是成全了老人“爱幼”之大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必须牢记,但也要不能忘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两句话都抱牢抱住,才能说守住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道德绑架”本就是断章取义,用扭曲的思想强加给大众,既然“道德绑架”本来就不正确,为何我们还要禁锢自己?请大胆的对“道德绑架”说不,这也是敢于担当的直接体现!(文/何祥正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