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商报记者卧底职业“跑站人”群体,揭秘了职业“跑站”骗助内幕。阿兵,男,32岁,职业跑站者,2005年入行,被同行尊称为“前辈”和“顶尖高手”。阿兵称,几年前,他用跑站的收入在成都买下一套住房,曾一度放弃“跑站”。然而,经不住诱惑的他,两年前再度入行,并带上了年幼的儿子,一年收入达10多万元。他说,“带着孩子跑站,更能引起别人的同情,来钱更容易”。(新浪网,2015年2月4日)
“跑站”是指社会上某些不良分子以跑救助站骗取救济为生或发财的现象。跑站骗助不但干扰了救助工作的正常运行,还使得政府财政落入不劳而获者手中,并由此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据了解,“跑站”现象最早出现在珠三角地区。2003年8月,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广东一些救助站为了改变救助站形象和宣传新的救助管理办法,甚至把钱硬塞给路边乞讨人员,由此催生了最早的“跑站者”。2004年,许多救助站开始在车票后面盖章。而一些地方“跑站”者开始结成团伙,一旦车票盖章就赖着不走或者把印章洗掉再买掉变现。
“跑站”骗助现象的泛滥,不仅导致国家大量救助资金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社会救助的公信力,甚至引发新的社会道德危机。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能够堂而皇之骗取钱财呢?归根到底是我们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和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那么,如何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体系,不让“跑站”者有机可乘?笔者认为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救助政策。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行的《救助管理办法》。《办法》在强调救助对象的受助权力及救助站救助义务的同时,要对受助人员的权利和要求加以限制,强化地方县级政府对遣返受助人员的责任。二是进一步改进救助管理工作。要加大救助票及救助资金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三是进一步加强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个人指纹、脸纹等识别信息加入救助管理系统,让“职业跑站族”无空子可钻,跑不出未来!(文/罗永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