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科学研究事业,才能使我们人类获得更幸福和体面的幸福生活;捐献遗体,才能使更多人解除疾病折磨,才能让更多家庭不因为疾病而导致极度贫困。因此,浙江诸暨那一对83岁高龄的老两口志愿捐献遗体,不仅是难能可贵的,而且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而且,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爱的责任与义务。
据浙江在线12月12日报道,在浙江诸暨一对83岁高龄的夫妇,一直想在百年之后捐献遗体,其理由是“不想死得没意义”。诸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得知此事后,前两天来到了两位老人家里。老爷子秦积林认真填写好了自己的捐献遗体登记表,老伴王月范身体不适,他又为她填写了一份。秦积林把这个想法告诉王月范,老伴很快就接受,并且觉得自己将来也捐遗体。
这两位老人不仅自己捐献遗体,而且带动儿女积极参与到了遗体捐献队伍。由此可见,这不仅是人间大爱,而且这是爱的传承;由此可见,由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进步,人们已经对捐献遗体产生了跨越式的思想认识进步,人们对遗体捐献已经不再那么敏感和恐惧了。而且,人们的思想已经变得特别坦诚与自信,已经不再固步自封和守旧了;而且,这些老年人对于遗体捐献这样的新生事物比我们年轻人还接受得快。所以,这不仅令我们感到意外,而且令人感动与由衷地感谢。
汉·韩婴《韩诗外传》中云:“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侠行也。”大意是,跟先进人物比,有了高的奋斗目标,好的学习榜样,就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跟落后的人比,要求的标准降低了,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于是所作所为就越来越落后。的确如此,83岁高龄的老两口,他们能志愿捐献自己的遗体,那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最可爱的老人。如果我们和敬爱的老人相比,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于奉献爱心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同时,又激发了我们奉献爱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让我们对于爱的传承增强了责任意识。
雷锋同志生前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我国的医学科学研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需要更多的人体遗体解剖科学研究;要解除广大人民群众身患的各种疑难疾病,就必须加快我国的医学科学研究建设事业,绝不能让各种疾病疑难影响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健康与幸福生活。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志愿捐献遗体来为医学科学研究做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到传承人间大爱的队伍中来。(文/郭喜林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