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短短14个字,总结了************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创造的“摆脱贫困”的经验。时光飞逝,福建人民“守着青山绿水受穷”的状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蝶变的背后,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创新功不可没。
促进精准扶贫是金融扶贫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金融扶贫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侧重。同时,精准扶贫如何从单纯的“输血”向“造血”转变,如何进行具有持续性的帮扶,成为更为迫切的课题。
武夷之民,居山业茶。1月的武夷山区,阴冷潮湿。淅淅沥沥的冬雨和崎岖陡滑的山路,让慕名而来的游人望而却步。然而,对于天英茶厂老板朱建福而言,每日不去景区内自己的茶园走上几圈,会觉得浑身不舒服。
1957年出生的朱建福,是“岩茶第一镇”星村镇土生土长的种茶人。他的茶厂,原来只是一个拥有两个摇青桶的小作坊,现如今每年带动了20多户的茶农,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在他口中,这样的日子来之不易。曾经吃过苦,更有穷的揭不开锅的深刻记忆。
渠道闭塞影响了茶农的销售。“以前,要自己背着茶叶去潮汕、厦门等地卖,路途遥远成本高,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还拿不到现金。” 朱建福说。
好茶卖不上好价钱,也是茶农不能脱贫致富的原因。据朱建福介绍,9斤茶青出1斤精茶,2005年时1斤茶青5-6元,而1斤岩茶大概只能卖到16元左右。
种茶卖茶都挣不到钱的原因,朱建福很清楚。主要原因是茶园零零散散,制茶工艺也良莠不齐。“没有规模化的收茶和制茶,品质上不去,茶叶肯定卖不了好价钱。”
在像朱建福这样有想法的茶厂老板眼中,设备、厂地和技术,缺一不可。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金融机构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
从2013年到2015年,福建建行武夷山支行为朱建福提供的贷款从400万元的“助业贷”到1600万元/年的“成长之路”授信额度,在其额度内循环支用,切切实实地为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有了周转资金,茶厂便可以给茶农预支20%-30%的现款。“年初就跟茶厂定下了茶青的斤数和质量,拿着预付款心里踏实。”跟着朱建福一起富起来的茶农周国良不无感慨地说,五六年前收入只有二三万元,到现在翻了10倍,不少家庭都买了小轿车。
像周国良这样因给朱建福打工而过上好日子的农户还有很多,而朱建福自己也不再发愁茶叶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格。每年5月份,从全国各地赶来订茶的茶商,挤满了他自己新盖的4层小洋楼。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福建建行没有将信贷资金像“撒胡椒面”一样分在各个农户头上,而是采取在当地选择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的措施。
让农户受益,是建行精准扶贫的关键点和立足点。这与2014年5月15日总书记在毕节谈扶贫经验时,所讲的“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的想法不谋而合。
“与以往点对点的扶贫相比,这种方式既能体现普惠金融的真谛,又能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建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丁保平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