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南通市红十字会的抗震救灾一沓沓厚厚的捐款登记本上看到,100元、1000元、 5000元、1万元……食品、药品、棉被等款物形式多样。天灾无情人有情。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充分体现了江海儿女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他们将爱和力量凝聚成永远的主旋律。在捐款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被来捐款的市民感动着,一例例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每一位募捐工作人员的心。
磨刀老人的902枚硬币
5月13日,家住南通市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5组80岁的吴锦泉,把他磨剪刀挣来的一千多元捐献出来,送到红会工作人员手中,表达了他对四川灾区的一份心意。
6月7日,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位于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5组吴大爷的家。他家三间破旧的瓦房与周围邻居们的漂亮楼房相比显得格格不入。遗憾的是记者找到吴大爷家时,他已经外出磨剪刀了。五星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施振强告诉记者,吴锦泉1959年入党,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长、大队民兵营长、乡种猪场场长。他所在的企业改制后,回到家里以种地为生。闲不住的他,农忙和老伴种1亩多地,农闲时就骑着自行车出来磨磨剪刀和菜刀。磨刀的价钱由原来的每个1元钱,到现在的2元钱。一天少则10多元,多则三四十元。施振强说,吴大爷的老伴在敬老院退休,每月工资只有500多元,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吴大爷始终怀有一颗慈善之心,经常为村民修桥补路。他家附近有一条100多米长的小路,正好穿过一条小河,由于狭窄经常使过路的大人小孩掉到河里。老人知道后,就从附近厂里要了几车废沙,然后自己掏钱请拖拉机驾驶员运送,车子不好往里行驶,他就起早带晚用扁担挑,前后用了4个多月时间,终于把这条小路拓宽,行人行走更安全了。在附近的一座桥,由于天长日久没有修理,桥中间裂开一条缝,行人经常骑车掉进河里。他请来几个大汉子,把几块桥板挪在一块,从此再也没人掉进河里了。事后他请了这几个大汉饱吃了一顿。
当天晚上8时许,记者通过电话终于与吴大爷取得联系。吴大爷告诉记者,5月12日,四川发生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3日他从电视里看到如东、海门的老人在向灾区捐款,得知消息后,他心急如焚,“同胞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向灾区人民伸出友谊之手。”他向老伴吐露捐款的心愿,立即得到爱人的赞同。14日,在一位热心人的指点下,他来到南通电视台,把装满硬币的布包送到工作人员手中,经工作人员清点,共有902枚一元硬币,5元纸币20张,共1002元。
“吴锦泉一生都在做好事。”和吴锦泉工作多年的张富连说。
“奉献”是一辈子的事情
“灾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我们每个人都要献出爱心,帮他们渡过难关。”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灾情后,家住崇川区学田街道学田北苑社区85岁的退休老党员赵伦新在第一时间赶到募捐点捐了一万元。
据了解,赵爷爷平时的生活很节俭,但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带头慷慨解囊。1996年10月,市区仓巷居委会党支部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他获悉住泮公桥21号的孤寡老人申德宏,是靠民政局每月补助100元为生的。这笔钱连最低生活标准都达不到。当他深入申德宏老人家中了解情况时,发现申德宏家竟然还在使用油灯。于是从1997年元月起,他每月资助申德宏50元人民币,以弥补申德宏开支欠缺部分。赵伦新老爷爷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资助,连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次了。例如,南通中学的贫困生姚春新同学,港闸区闸西乡五接桥村6组特困学生吴尖同学、南京某大学的张伟同学等贫困学子都受到过赵伦新的资助。今年,赵伦新被评为2007年度南通市“最具爱心市民”。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赵伦新毫不犹豫在第一时间拿出一万元捐给灾区。赵爷爷告诉记者:“四川遭受罕见的大地震,蜀地同胞遭此大难,我的心在流泪,希望这一万元能帮助灾区孩子的上学尽点绵薄之力。”
记者了解到,他已决定死后将遗体无偿献给医学院,作医学研究用。这是他为党做的最后一件事。
“力求生活自理,尽量助家为人,既能活动身体,又能自得其乐”。赵伦新,这位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厦门战役……,在战争的血与火考验中立功入党的老党员。他,转业后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青海省,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奉献在青海30年。离休回通后,他又无私地将爱心、热心奉献给社会,让余热生辉。
对自己吝啬却不吝啬爱心
2005年11月24日,他把辛辛苦苦靠修理自行车挣来的1万元钱,捐献给了南通市慈善会;这次四川汶川地震后,他不但自己捐了1000元,还动员其子女捐款……他就是南通市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龙潭村9组退休工人胡汉生。
今年81岁的胡汉生是原闸西供销社退休职工。老人家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勤劳的他闲在家里怪难受的,1999年就在南通风机厂旁边开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老人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只能挣到五六千元。“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当我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灾区同胞们的家园被毁惨样,我们的心被震撼了,忍不住潸然泪下。”谈到此事老人控制不住流下眼泪,他真希望能为灾区人民多做点贡献!
胡汉生平时与老伴省吃俭用,老伴在房前屋后栽种了各种应时蔬菜、水果等,除了自家吃,多余的还拿到市场上去卖;他自己平时也不添置什么衣服,子女们帮他买些时尚的衣服,他总是极力反对。亲朋好友把一些过时的衣服都送给他,他把这些都当宝贝似的留着慢慢穿,舍不得丢弃。液化气比较贵,他总是舍不得用,而是把地里的庄稼秸秆收回来做烧锅煮饭的柴火。
胡汉生对自己生活、穿着从不讲究,甚至到了“吝啬”的程度,但出钱做起好事来却乐此不疲。
和胡汉生朝夕相处的理发师赞不绝口地说:“胡伯伯这人真好!好事做了一大筐。但是,社会上也有一些素质差的人,老人修桥,水泥还没有凝固,就把模板、架手偷去了;老人辛辛苦苦修了车,有人竟然用假币让老人找零钱 。有人说,老人家你把那些假币再找给别人,可胡汉生却说,这是不道德的。”
作者:欧阳习珍(单位:江南时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