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清香型回归”成了白酒圈最热的词之一。尤其是汾酒的高歌猛进,让许多业内人士开始憧憬“清香时代”的真正到来。
但当大家还在为“清香型白酒”未来鼓劲的时候,一场不和谐的声音却开始冒头——部分从业者不谈协同,不讲联合,而是打起了“另起炉灶”的算盘,甚至公然划清界限。清香时代还没正式开场,内部分裂却已悄然发生。
一、汾酒的“领头羊”地位无可争议,但清香型尚未迎来真正大爆发
先来看看山西汾酒的“成绩单”:2024年,营收突破360亿元、净利润超122亿元,连续10年实现双增长,成为行业探花,并打破行业前3固有格局。毫无疑问,汾酒是目前清香型白酒中的绝对C位。
在其引领下,整个清香品类逐渐回温。据黑格咨询统计,2023年清香型白酒销售收入达900亿元,同比增长10%。但要注意,这个体量仍只占整个白酒市场的15%左右。
更别说在品牌传播和市场扩展方面,除了汾酒,尚无第二个具备全国号召力的“清香旗手”。南方市场的认知度仍偏弱,整体盘子不大,这才是现实。
二、用“黄河清香”自我包装,是在强化品类?还是搞内斗?
本该抱团发展、做大做强的清香阵营,却在一场论坛中曝出了潜在裂痕。
在“黄河两岸清香酒高峰论坛”上,陕西杜康集团董事长张红军提出,要从六个维度将“国槐老清香”与汾酒划清界限,另立“黄河清香”概念。
这看似是差异化竞争的打法,实则是在人为制造内部标签,甚至让“清香型白酒”这一原本统一的品类概念变得模糊,削弱了行业协同性。
要知道,酱香之所以能在过去十年迅速崛起,离不开以茅台为核心的一整套“抱团战略”:郎酒、习酒、国台、珍酒等品牌彼此借力、协同扩张,共同维护品类高度。
清香型白酒要真正崛起,也必须从中汲取经验,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三、在关键转折期,清香阵营最需要的是“合”而不是“分”
白酒行业正进入深度调整期,消费结构、渠道模式、文化偏好都在重构。清香型要想从“地方派”走向“全国潮”,必须走上联合之路。
无论是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还是文化表达,都需要更多“清香人”携手前行。尤其在品类认知还未稳固的阶段,任何“单打独斗”式的品牌操作,只会削弱整体势能,反而让酱香、浓香坐收渔利。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黄河论坛也释放出积极信号——来自晋、陕、豫、甘、宁等多省的行业代表达成“清香共识”,并提出共建“品质+文化”双驱动新生态。这种跨区域的协同,是清香型白酒真正出圈的关键。
四、结语:
在清香型白酒尚未赢得全国市场时,行业更应该有“共建者”的格局,而非“割据者”的心态。
“清香时代”不是靠谁率先改个说法、另立个门派就能到来,而要靠整个行业在标准、工艺、文化、渠道等多维度上的共进。
清香型白酒的春天一定会来,但前提是:别在路上先自己打自己。
四川崇阳药香型白酒“非遗”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选自网络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崇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