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蜀州酒文化的世代理想追求
酒的发现和普遍生产,使另一种古代祭祀文化——“福”文化更加具象,日瑧完善。
在甲骨文“蜀”字上面加一个太阳,就是上古文字的“夏”字,从象形文字角度审视,这也是一个祭祀的动作,是最初人类向上天乞求佑护的姿势,是“福”字的最初本义。
甲骨文中的“福”字,其左边的上部分是一个“酉”字,“酉”是“酒”字的初文,这里指酒、酒杯。左边的下部分是两个“手”字,合在一起,“福”字左边的意思就是两只手捧着酒。“福”字的右边是“示”,“示”在古字中是古人祭祀用的祭台。
为什么这么造字呢?因为祭台都是在出现在明显的地方、可以看的到的地方,所以“示”就有显示的意思。而“示”本身又有“以事相告”之意。这意思就是祭祀时会说些祈祷的话,以求神灵保护。“福”字左边和右边合在一起就是,双手捧着酒杯,在祭台神灵前祭祀,以求神灵保佑。
古人认为酒可以通神,因此在祭祀时会将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献给神灵和祖先。
一个“福”字,如同一道天光,照亮了史前文明的丛林,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蜀州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古蜀国十分注重祭祀和神祗的崇拜,“梁氏女利”(即朱利),作为来自云南朱提(今昭通)的农业女神,与望帝杜宇共同构成了古蜀农神体系的核心。杜宇被尊为“农神”,朱利则象征土地丰饶与生殖力,其传说在川西农村至今仍以“先妣祠”祭祀形式留存。这种“圣王—地母”二元神话结构,折射出古蜀人对农业生产中天时与地利关系的哲学认知。《华阳国志·蜀志》有“农时先祀杜主君”的记载,祭祀乞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古蜀人的基因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哲学思想的深化而不断普及。
西汉时期的“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和“三福”(不妄言、不恶衣、慎其身)概念,极大地丰富和系统化了“福”文化的内涵,使其不仅指物质富足,更包含健康、德行、长寿等精神层面的追求。
到了现代社会,“福”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年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酒不成宴席”,酒文化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蜀州酒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见证和记录中华文明进步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幸福、安康、和谐生活的永恒追求和深厚积淀。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酿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余刚 网络宣传办公室
四川金盆地集团有限公司(宣)四川一品江山酒业有限公司(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