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就业市场的“35岁现象”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一大话题。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蒋胜男建议,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来源:澎湃新闻)
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我是沉思的。没错,是一种沉思。在公务员领域,35岁显然成为一道职业“死亡坎”,迈过去,则歌舞升平,然而一旦迈不过去,则升职遥遥无望,在这背后是国家对于年龄与经验间的思考。
在35岁前,成年人的精力与能力无疑是人生中最高的水平,而随后而来的是生活上的压力,精力的不足与能力的考验,“35”岁无疑能将很多能力不够的人留下,从而晋升大量精英,从这一点来说,“35”岁的职业分界线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超过“35”线的人一定会这样吗,也不然。“35”线后的人群基本都拥有着较强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而这些是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真正意义上“35”线后的人群较年轻人甚至更具有竞争优势,而规则却限制了这些“35”线后的人才竞争,一定程度上这也阻碍了对人才的发掘。
公务员招考要带头打破“35岁门槛”这条建议的出现,无不意味着中国国情的改变。万事都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随着国家人口形势的变化,自然生育率降低、老龄化的加重以及工作退休年龄的增长都象征着过去的事物已经逐渐改变,而按照曾经存留的晋升规则却毫无变化,一定程度上,作为上层建筑的规则已经开始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例如,退休年龄的增长意味着中年已经老年工作人口将会增加,届时会出现新的针对于老年人口的需要,而“35”线吸收的青年人才可能无法全部满足社会中的人才需要,需要更多”35“后的人才进行引领带路。再例如中国各类经济遍地开花,年轻人更多愿意投入各种经济当中,而较曾经更少的意愿进入公务员等国家考核项目中。亦或者是人口机械增长呈负增长的东北三省,因为年轻人的大量外流而导致本省年轻劳动力严重不足,而较差的天气环境也让更多的青年人更习惯于在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地工作学习。
根据这些条件来看,公务员带头招考的打破“35”线都是利大于弊,当然,社会中会出现多给年轻人机会的说法,而且不占少数。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不是占用年轻人的机会给予“35”线后的人群,而是在能力与经验中做出协调,这协调的关键,在我看来其实不是“35”线存不存在的问题,而是“35”线应该改成什么线,而最终达到能力、经验与活力的合理分配,最终带动整个中国向前发展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青年路街道办 冯彤彤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