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近年来,在整个脱贫攻坚战斗中,“第一书记”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作为立了“军令状”的“下派”干部,“第一书记”给贫困落后的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让贫困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主心骨”。虽说脱贫攻坚已经全面收官,但中共中央决定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为的是让“第一书记”继续带领群众实施乡村振兴,走好民族复兴之路。因此,“第一书记”的担子非但没有减轻,而是更加任重道远。在新农村建设中,“第一书记”应当练好三种“功”。
练好披荆斩棘的“开路功”。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重点乡村”,“重点”就在于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绝不会一帆风顺,甚至还会荆棘丛生,村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还等着解决。这些村民的“恼火事”,自然会成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清除,才能开辟出一条发展的坦途。而要解决好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必须“驻村”更“住村”,深入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直面那些“烫手的山芋”,多找麻烦,然后解决麻烦。练好了这样的“开路功”,那些“绊脚石”就容易搬开,群众对“驻村干部”的信任度也就高了,其他工作的开展就会顺风顺水了。
练好转变观念的“劝导功”。不管是此前的脱贫攻坚还是现在的乡村振兴,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在许多偏远的山区,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生活禁锢了村民的思维,往往眼光短浅,小农经济意识较强,哪怕现在贫困“清零”,但缺乏的就是发展的观念和长远的目光。针对这样的现状,如何转变村民的观念,将那些“作坊意识”下的小打小闹引向市场、引向外界,就看“第一书记”是否练成了行之有效的“劝导功”。之所以说“劝导”是一种“功”,是因为它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结合实际,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才能收到“劝导”的效果,从而让村民拧成一股发展之绳。
练好上传下达的“桥梁功”。“第一书记”对下与村民“零距离”,对上又受乡镇和原部门的直接领导。这样,政策方针的“下达”和社情民意的“上传”,都靠“第一书记”来运作,要能在“上”于“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桥”,这就需要第一书记好好练好这种上传下达的“桥梁功”。有了这种功夫,并付诸行动,广大村民就能及时了解国家政策,而上面的“有关部门”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群众的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将项目、资金等用到“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样,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提高了,从而实现上下之间的良性循环。
总之,重任在肩的“第一书记”以及其他驻村干部们,练驻村工作的“开路功”“劝导功”和“桥梁功”,“办事”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工作就会更接地气,就会处处落“实”,就会得到上级和村民的信任。但是,这三种“功”不是轻描淡写可以完成的,必须扎根基层,以百姓为亲,在与群众接触和上级交流的过程中,像学生般好好学习,好好实践,好好总结,才能练好这三“功”,开创出乡村振兴的新局面。(文/何竹梅 四川省合江县先滩镇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