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蝎子火锅、红烧大黄鱼、卤水盆菜、佛跳墙……如今,在手机APP上一键下单,一桌汇聚各地美食的预制菜,便可送达。据统计,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会突破8300亿元。制作方便、营养美味的预制菜,正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宠。但近年来,个别预制菜品牌出现了货不对版、食材不鲜、标示不明等情况,遭到消费者投诉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埋下隐患。(5月12日《齐鲁网》)
近年来,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一些餐饮行业为了弥补消费低迷和经济不景气的不足,便适时推出了“预制菜”。加之,一些“上班族”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快,没有更多空闲时间烧制饭菜,这也助推了“预制菜”的火热上市。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6.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其中,近58%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足见“预制菜”火热程度之高。
但据报道,预制菜也存有多种问题,主要集中在菜品质量和安全上,如货不对版、食材不鲜、标示不明等问题,以及缺斤短两、虚假宣传等问题。这说明,“预制菜”的安全管理问题已游离在“监管之外”,急须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止“预制菜”存有“安全漏洞”,还需“多方发力”。首先,餐饮协会要“发力”。相关餐饮协会要尽快制定一套专门的“预制菜”食品生产安全标准,让预制菜企业有“标”可依,对“标”生产,切忌各厂各“标”,无序生产。其次,监管部门要“发力”。市场监管、消保委、食安等监管部门要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要对商家销售的各种“预制菜”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监管和督查,一旦发现存有安全问题,就应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甚至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机制,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其三,消费者要“发力”。一方面,消费者应选择正规品牌和商家的产品,既要留意产品标签,又要注意收货查验,避免因购买不合格的“预制菜”而造成食用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一旦购买到“问题”预制菜,消费者就应积极大胆地向市场监管、消保委、食安等部门投诉举报,以确保自身“舌尖上的安全”,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
当然,预制菜企业也要“发力”。既要本着“诚信至上”的经营理念,又要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意识,切实保证“预制菜”的安全,以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安全度。
相信,只要餐饮协会、监管部门、消费者,包括预制菜企业,都能形成联动,共同发力,做到预制菜“上桌”,监管也“上线”,那么,就一定既能确保“预制菜”的安全,又能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