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出行时,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扫码使用共享单车。但是,以前粘贴在电线杆和围墙上的小广告逐渐“转移”到共享单车上,其中除了不少商业广告外,还有诸如驾照买分、办假证等涉嫌违法交易的宣传。(7月28日《工人日报》)
眼下,共享单车作为各地城市里最方便、最快捷的一种交通工具,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但由于共享单车具有流动范围广、传播性强等特点,一些不法广告商便把共享单车当成了一辆“移动广告车”,在共享单车上投放“小广告”。据了解,这些或张贴、或投放在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不仅多为非法内容,而且形式多样,有的以二维码形式存在,还刻意张贴在原有二维码处,让人一眼很难分辨其与骑乘扫描二维码的区别,致使共享单车成了小广告“牛皮癣”的“新宿主”。
众所周知,共享单车上的“牛皮癣”一旦泛滥,不仅会严重影响共享单车的使用体验,而且一些违法广告本身存在着不良社会影响和潜在危害,会成为社会治理一大隐患。加之,由于附着在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呈现隐蔽性、流动性、狡猾性等新特点,比如小广告多用二维码替代电话号码,不易追踪;共享单车数量多流动大,现场取证难;多为异地号码,难以停机处理;张贴量大,企业运维成本高等,这些都给城市管理出了一道“新难题”。
因此,笔者以为,铲除共享单车“牛皮癣”还需“合力共治”。首先,共享单车经营者要“发力”。对于共享单车经营者来说,如是是自己发布或作为通道发布的广告,应做好事前审查、事中跟踪、事后反馈纠正的流程化工作机制,对于发现的违法广告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或不良影响的扩大;对于恶意利用单车发布违法广告的行为,不妨在单车使用二维码弹出时对消费者进行安全提示。
其次,监管部门要“发力”。城管、交通、公安等相关部门既要形成联席会议、线索移交、信息共享、情况反馈等机制,最大程度压缩小广告的生存空间,又要加大打击力度,采取“源头治理”理念,不妨根据小广告上的联系方式,顺藤摸瓜对投放者进行行政处罚,从源头上铲除并打击小广告“牛皮癣”。
其三,骑车者要“发力”。相关部门,包括共享单车经营者,不妨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单车骑行者采取“随手拍”的方式抓拍小广告投放者,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向平台、执法部门上报,便于及时查处。
同时,技防力量也要“发力”。相关企业不妨通过“技防”力量为共享单车涂上防粘贴涂层,或是对车筐采用镂空设计、增加塑料网格,从技术层面降低小广告的黏附性,让小广告“上不了车”。
笔者相信,只要经营者、监管部门、骑车者,形成联动,共同发力,再辅以技防力量,就一定能铲除共享单车“牛皮癣”的生存土壤,从而让共享单车无“癣”入市,无“癣”出行。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通讯员:廖卫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