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雌雄铜鼓,产生于千年前,鼓曲共12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余家铜鼓古为战鼓今作祈福
余氏一族是贞丰布依族的一员。在这座布依族人口占到近一半的县城里,余氏一家凭借独门的铜鼓技艺,在当地备受尊敬。如今在布依族的祭祀场合里,依然可见铜鼓的踪影。
蒙古战鼓南下布依族
61岁的余雁伟是余家铜鼓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根据家族流传的说法,余氏一族的祖辈是蒙古人,而铜鼓最初的用途是作为战鼓,一方面鼓舞战士勇往直前,一方面为战士祈福。
在余雁伟的展示中,记者看到铜鼓分为雌雄两面,其中雄鼓颜色较黑,雌鼓则呈现出青铜色。两面鼓身上都刻有一个十二角的星型,象征着十二生肖,上、下、左、右四方各有一块凹凸处,意为人的出生年、月、日、时。
余雁伟说,走下战场之后,他的蒙古祖辈带着铜鼓来到了布依村落,并在这里定居,与当地布依族融合,久而久之,也就将自己的身份改成了布依族。铜鼓则变为祭祀祈福的工具。
不过,有关铜鼓的真实来历仍没有确实的证据。根据目前学者的考证,余家的铜鼓来源于唐朝末期,距今约有千年。
五字秘诀奏响十二则
铜鼓曲调共有12首,当地人将其称为“十二则”。在古时,学习这12首曲目全凭长辈传授的五字秘诀。余雁伟告诉记者,这五字分别是“许”、“少”、“长”、“会”、“里”,每个字分别是敲打铜鼓不同的位置。在演奏时,雌鼓与雄鼓要同时配合。雌鼓负责敲动声响,雄鼓通过人们控制与雌鼓的距离,改变声音大小
关于铜鼓曲调的内容,目前尚有争议。有人猜测是代表十二生肖,有人则认为是记录十二个月份的变化。余雁伟说他认同十二生肖的说法,这样才符合铜鼓在古时作为战鼓为人祈福的用途。
铜鼓是余家的宝贝,一年到头,只有在正月十五和农历七月间才会将其拿出悬挂在大树下或是堂屋中央。在余雁伟学习铜鼓之时,只有在这段时间他方可真正触摸到铜鼓。平日里,他只能以膝盖做铜鼓,用以练习。余雁伟告诉记者,他曾听闻在战争时期,余家从不把铜鼓向外示出,以防他人有坏心,甚至有长辈在睡觉时都要紧抱着铜鼓。
改变家规只为传承
如今余氏家族的铜鼓十二则也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保住这门古老的技艺,余家已改变过去“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规,只要有人愿意学,余家人都会愿意教。不过在余雁伟心中,他最为理想的弟子依旧是余家的娃娃,时常“追”着侄儿练习击打铜鼓。
在当地,余氏家族有着200人的规模,但并不是人人都会击打铜鼓,不过老一辈人对于铜鼓的含义、历史却人人都知。
在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之后,如今铜鼓依旧由余氏一族保管。不过,在祭祀或是表演之时,余家人更愿意用后来的新铜鼓,余雁伟说这是为了将老铜鼓能够更好的保护起来。
记者了解到,2006年贞丰布依族“铜鼓十二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BuYi Tradition 网宣办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