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储存着人们浓醇温暖的美好记忆,如何让精妙独特的手工艺在发展大潮中成为留得住的乡愁?平塘的牙舟陶和织金的砂陶,不失为可资探讨和借鉴的例子。
牙舟陶是“中国十大名陶”之一,在陶瓷界享有很高声誉。特别是手工制作的美术陶,把布依族、苗族的蜡染、刺绣、挑花图案以浮雕、透雕手法呈现在陶器上,造型古朴,色泽淡雅,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原始古陶神韵,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据报道,1915年牙舟陶和贵州茅台酒、都匀毛尖茶一道,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过奖。1959年10月,牙舟陶曾作为贵州省的献礼礼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牙舟陶兴盛的时候,产品曾畅销海内外十几个国家。2008年,牙舟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到牙舟陶的产地平塘县牙舟镇,所见与史料记载中陶火满天、挑陶人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相去甚远,小镇为数不多的家庭陶坊散落各地,没有一间规模量产的陶瓷厂。至今还在坚持做陶的老陶工们,忧心老祖宗传统陶艺的丢失。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织金砂陶,也如牙舟陶一样面临相似的困惑。
织金砂陶是制陶工艺中很有视觉观感,最为神奇,烧制速度最快的一种,具有很高的普及实用价值。历史上,砂陶器具曾经是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最普遍的生活炊具,早在明清时期,织金砂陶就以“平远砂锅”扬名海内外。
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族民间手工艺,由于制作工序复杂,再加上家族式手手相传的承袭模式,出活慢、耗时长、经济效益短时难以体现,常常陷入发展困境。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实现传承与开发的双赢呢?
随着老一代制陶艺人逐渐去世,传统牙舟陶艺濒临失传。近些年,在贵州省政府大力推动下,当地政府也在想方设法保护牙舟陶艺。除了大规模、大项目式的开发模式,还有没有其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平塘牙舟陶和织金砂陶如能转变思路,因地制宜,有效地扶持和资助工艺传承人,民族民间手工艺潜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商机。独辟蹊径,充分发挥牙舟陶独具特色的地域优势、民族文化优势和非遗价值,或许更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以陶工艺人为主体,鼓励家族合资合作的方式开办小型陶厂或手工作坊,政府可以通过融资把获得的扶持资金作为股份投入,以文创旅游联动地产开发的模式搭建统一的品牌推广和销售平台,将产品的开发、销售、休闲旅游、文创体验整合成为一条产业链,尽可能地让传统制陶艺人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既能够调动每一位陶工艺人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共同致富的目的,这不失为一条符合现代手工业发展潮流的新路。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保护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制陶工艺流程和古陶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以及如何将当地布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转化成非工厂化的手工陶艺产品,并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创性,而这一点正是牙舟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取代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相比之下,织金砂陶的工艺特色和基础条件更适合于文创旅游开发。
若把过去远近闻名“砂锅街”作为传统特色老街统一规划,建设成织金文化古城的新去处,不失为一个突破口。可以将文博展览、观光旅游、“非遗”体验等整合为一体,利用国家5A级风景区织金洞庞大的人流带动街市的复兴。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工厂可以规划迁往别处,而临街的砂陶手工作坊鼓励向文创类旅游工艺品开发转型,既可延续“砂锅街”前店后街的经营模式,同时也满足了工匠艺人们不愿外迁的心愿,既能维系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非遗的文化属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织金砂陶从产品质材和烧制工艺的观赏性来讲,与牙舟陶相比更具原始古朴味道,作为旅游工艺品开发或许会更加有潜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能够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对于非遗、对于拥有非遗这份独特乡愁记忆的人们而言都是一大幸事。
BuYi Tradition 网宣办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