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和“多彩生活”栏目摄制组来到独山,录制由鞠华荣演示教学节目:“独山花灯”中的“地灯舞”基本动作介绍。同年,这个节目在中央电视一台、三台、四台同时播出,向全国中老年朋友推广和宣传独山花灯。
独山花灯是布依族群众自创的集说唱、舞蹈于一体的地方剧种,它吸纳了秧歌、花鼓、采茶调等曲种的特点而自成体系。花灯歌舞,俗称“地灯”、“锣鼓灯”或“锣鼓转”等,较简单、短小,没有完整的戏剧情节,主要是抒发某种感情或说明某件事理。表演时,演员手执绸扇和手帕,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有时还要插进韵白。传统的独山花灯,主要由一旦角和一丑角,二人表演,载歌载舞,同时插科打诨,与东北的“二人转”表演形式相似。
大约在明朝初年,由来自江南及中原驻守和屯耕黔南的军士们将花灯引入贵州,到清朝,花灯已经十分流行,民国年间更普及到黔南的乡村集镇,其中尤以独山、福泉等地最为兴盛。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或逢重大节事,人们便张灯结彩,聚集在一起“玩花灯”,民间称之为“唱花灯”、“跳花灯”。 独山花灯最初由用于驱鬼辟邪、祝神消灾,祭祀祈福的愿灯演变而为地灯,最终发展成台上表演的舞台灯,即花灯。独山花灯曾作为贵州省剧种多次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专家的赞许和好评,在调演比赛屡获大奖。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南路花灯”。
BuYi Tradition 网宣办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