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古城每一位小摊贩都有故事。
随处找一小摊坐下,便会有令人惊喜的美食发现。小摊的魅力,在于那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贞丰古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原为当地布依族先民集镇,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之前,迄今仍基本存留自乾隆年间至近代的8处文物和33个传统建筑院落。
古城的发展,离不开本地人的参与。贞丰古城在升级改造中,邀约极具特色的小摊贩一同成长。今年年初,古城启动“小摊车计划”,致力于让小摊车成为古城“流动风景线”,而小摊贩们也一如既往地做好美食,期待更多外来游客从舌尖爱上古城。
“卖个洋芋粑粑养娃娃”
张红玉在贞丰古城卖洋芋粑已有15年。
2元一个的洋芋粑,张红玉平均每天要卖近200个。学校放学后,是生意最好的时段,小摊前时常排起长队。
“卖洋芋粑粑养娃娃。”当被问及摆摊的初衷,张红玉说自己从贞丰县一乡镇嫁到古城后,为供养两个孩子读书,便在自家门口搭起简易的炉灶,做洋芋粑售卖。
洋芋洗净蒸熟、捣碾成泥,团成一块粑粑,送平底锅煎至两面金黄,再撒上本地两种口味的辣椒面——这样的小吃,很受古城内贞丰一中和周边学校学生的青睐。
张红玉也愿意花时间去琢磨,怎样将洋芋粑做得更糯。有些洋芋品种黏性大,有些品种则含水多,需要将不同品种洋芋混合,经多次捶打,才能使洋芋粑口感软糯。
考虑到口感的丰富性,张红玉拌上小葱肉沫,加到洋芋粑里。加了肉沫的洋芋粑,同样不涨价。
有人劝张红玉或可添加少许糯米粉提升口感,张红玉拒绝了,她坚持要做到“货真价实”。买不到合适的土豆,她甚至会停业一天:“今天土豆不好,我就没做。您明天来好不好?”
15年来,张红玉家的洋芋粑陪伴了无数学生的放学路。他们长大后外出学习、工作,节假日回到故乡后,特地来寻记忆中的味道。很多来客,张红玉认不出来,却很高兴听到他们说:“以前我天天都要来买洋芋粑。”
尽管张红玉的两个孩子已长大成人,但她仍想将小生意继续做下去。她家地处贞丰古城老街的一个三岔路口。路口大树下摆了些桌椅板凳,市民和游客逛累了,就在那歇脚,或是买一份洋芋粑,坐着慢慢吃。
每逢晴天,张红玉做完生意收摊,就可以看到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的古街道。
张红玉说,她喜欢看这样的画面。
“游客来了就能尝到特色”
卖糯米饭的陈玉兰有两大骄傲。
一是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古城,二是自己做的糯米饭。
当地居民喜糯食。凡有田地的人家,几乎都要种糯稻。早在清嘉庆年间,贞丰糯米饭就颇有名气。古城居民与附近学生们大多不知陈玉兰的名字,却感觉她亲切得像自家长辈,于是皆唤她为“陈幺嬢”。
陈玉兰出摊总是风雨无阻。“不然学生们早上会饿肚子。”她提前一晚用清水浸泡糯米,晨起将糯米焖蒸熟后,再放入按适当比例配好的熟猪油翻炒,出摊时以文火保温。
肉片、香肠、大头菜、折耳根、辣椒,每一种配料,陈玉兰都不敢马虎。她认为好吃的糯米饭,尤其离不开好的搭配,因此她告诉顾客:“配料不够的话,自己加呀。”
乘上满满一碗糯米饭后,陈玉兰习惯问询:“这样够不够吃?”碰上饭量大的中学男生,她就再添一勺。若遇顾客喜欢锅底油煎出的糯米锅巴,她也大方地将其夹到碗里,“经常有客人吃完后,还要再打包一份带走。”
近年来古街道愈发干净整洁、古朴雅致,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古城旅游,陈玉兰的顾客群也拓展到更多外来游客。3月9日,贞丰县“二月二”走亲节活动,陈玉兰受活动主办方邀请,到古城大西门摆摊。
刚开始陈玉兰有些害羞,迟迟没有上前。来了几位城管,热心地帮将小摊推向了大西门正中。来自湖北省恩施州民族幼儿园老师们带着5位苗族小朋友,一进城门就品尝到了热乎乎的糯米饭。
听到来自外省的客人们称赞贞丰古城打造得不错,或是夸贞丰糯米饭美味,陈玉兰都打心眼里高兴。她早上卖完糯米饭,中午稍作歇息,下午还继续摆摊卖卤肉,“让游客一到古城,就能品尝到贞丰特色。”
“卖那么贵干嘛”
“小兰卤粉”摊从没有定价。
摊主潘世琴总是和气地问每位顾客:“看您想吃多少钱的咯?”
学生们通常2元或3元地付,随后潘世琴从卤汤里捞一碗米粉,打两勺番茄碎酱,泼入鲜香的秘制油辣子,加些土豆、泡豆腐等素食卤味,撒上现切的葱花、酸萝卜,整个动作有条不紊,一气呵成。来了付5元的顾客,她再多夹一片滑嫩入味的卤猪皮或几颗肉质Q弹的牛肉丸。
提到价格,有外来游客替潘世琴不值。“卖那么贵干嘛!”潘世琴笑呵呵地摆手,“这里学生多,重要的是让他们吃饱。”
潘世琴是土生土长的贞丰古城人。近两年古城多了很多新面孔,听口音不像本地人,他们时常造访卤粉摊吃早餐,三三两两讨论着古城建设。而这些讨论内容,很快就付诸实践,比如两湖会馆,被改造成一个艺术空间,今年以来已举办了好几场不同主题的展览。而每场展览的展讯,潘世琴都是从古街上放置的宣传彩旗得知的。
潘世琴的小摊由旧木板拼接组装成,每天推着走街串巷,没个收纳垃圾的地方,一度让她很苦恼。贞丰古城负责“小摊车计划”的策划团队,找到古城出摊时间最长的潘世琴,记录下她的各种需求。
新的摊车由不锈钢打造,桌面的开孔位置、大小,车厢如何分栏,还有垃圾桶的配置,都是她想象的样子。
最令她欣喜的是,策划团队还为她想了一句标语:“卤汤不过夜,小兰天天见。”潘世琴笑得合不拢嘴:“说的可不就是我么,我每天都做东西给大家吃,食材新鲜!”(李思瑾)
BuYi Tradition 网宣办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