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8周年之际
坐拥苗岭、麻山之脉,背倚长江、珠江上游。
这里不仅有风光旖旎的黔山秀水,还有文化悠久、民俗浓郁的历史古迹,更是贵州省通往华南、岭南商贾云集、物流通达的咽喉要津。这便是享有“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美誉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时间像一个拓荒者,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厚重。
1956年8月8日,黔南各族人民迎来了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自此,黔南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68载栉风沐雨,68载砥砺奋进。
作为全国30个自治州之一,黔南沐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下,迎着浩荡东风,感恩奋进、茁壮成长。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州420万各族儿女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按照“稳盘、托底、求进、提质”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统筹抓好生产组织、项目建设、消费促进、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州呈现出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各项经济增速重回全省第一方阵、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为推动黔南从“示范州”向“模范州”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乘“新”起势 经济发展动能强劲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71.55亿元,同比增长5.6%, GDP增速排全省第3位……
在今年7月26日召开的全州半年经济工作会上,黔南通报了经济各项指标情况,全州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回顾黔南的经济发展,可谓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
68年来,黔南州委、州政府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抓抢机遇、大干快上,特别是近年来,黔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精准聚焦工业、农业、文旅商贸产业,进一步筑牢黔南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更使得420万各族群众享受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甜美果实。
——农业提效增收。黔南曾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州,受生产方式、劳动力素质等诸多因素制约。回顾68年精耕细作历程,黔南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特别是近年来,黔南聚焦“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逐步形成了一批如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种植基地、平塘“校农结合”营养餐蔬菜种植基地、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刺梨种植基地等,在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利益联结等方面涌现了一批黔南经验、黔南亮点,走出了一条特色、高效、生态的发展新路。今年上半年,全州农林牧渔业产值同比增长4.5%,增速全省排名第2位,农业现代化雏形初现。
——工业提质转型。近年来,黔南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重点支持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现代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加速培育“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全力护航工业经济健康运行。截至今年6月,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高于全省(8.3%)4.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省2位,现代能源、新型建材、生态食品等重点产业行业加速恢复,新型工业化动能强劲。
——商贸文旅提档升级。毛尖茶都、天眼之城、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第四届绿化博览会举办地、西南最大的古代宫殿群影视基地、红色文化旅游胜地……作为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旅游城市,黔南的优势在文旅资源,潜力在文旅产业。近年来,黔南积极推进三产高质量发展,全力促进和扩大消费,组织开展“绿博黔南·助商惠民”系列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激发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消费活力,截至上半年,全州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同比增长10.3%、12.6%、4.7%、7.9%,分别排全省第1位、第1位、第5位、第6位,全州呈现出文旅商贸市场逐渐回暖、消费提振复苏的良好态势,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数有望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用“心”惠民 民生福祉枝叶关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68年步履不停,黔南用“心”惠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问题入手,始终把为民宗旨镌刻心间,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是黔南、贵州、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桩大事。回首脱贫攻坚期间,在以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州委的正确领导下,黔南92.9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4.7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所有贫困县如期或提前退出,在全省三个自治州中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历史标签,再度翻开了黔南历史崭新的一页。如今,黔南又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省级、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顾黔南的民生事业,我们不难发现,就业始终是黔南民生之本,多年来,黔南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做好低收入家庭、易地扶贫搬迁户、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3.92万人,同比增长5.7%,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7%、9%左右,失业率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
一边是就业抓增量,一边是社保强保障。历年来,黔南始终将社保作为民生之依、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始终做好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黔南民政和人社系统充分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通过扩大参保范围和提高保障标准两处着手,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全州参保348.04万人次,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达95%以上;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至765元/月,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至6812元/年。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做好教育医疗保障是增进民生福祉,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黔南州始终把人民健康和立德树人放在重要位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求创新。如今的黔南,县域医疗次中心实现全覆盖,7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扶贫成效显著……成功书写了医疗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谈及黔南人身边的变化,扫黑除恶、司法公正、基层治理、安全稳定等绝对是百姓口中的热词,而这些热词的背后是68年来,黔南政法平安战线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书写的一幅励精图治的壮丽篇章。
“平安不平安,群众最有发言权。”近年来,随着一个个黑恶势力犯罪团伙被连根拔起,一通通12345政务热线让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一场场“团圆行动”让被拐失踪儿童找到回家路,一次次“全民反诈”守牢了群众“钱袋子”……黔南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州安全感、满意度均保持在97%以上。
逐“绿”而行 生态之州水碧山青
“距离市区只有几公里,周末有空就能来玩,与其说这里是一处景点,不如说这就是城市本身。”暑期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贵州黔南避暑旅行,安徽市民吴女士不远千里来打卡都匀绿博园,对这里融景于城、城景交融的生态环境大加赞扬。她说,这里山青水绿、空气清新,一路走来,处处是景。
盛夏的绿博园绿树成荫
2020年,黔南成功承办了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并以“绿色+”为理念建设,浓缩黔南喀斯特地貌和山水景观精华而建成了这399公顷的都匀绿博园,不仅成为了黔南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更为都匀绘就了绿水青山新画卷,树立了生态文明新标杆。
其实,绿博园的建成只是一个缩影。回首来路,黔南的逐绿之路,从未止步。
2011年5月9日,贵定县甘溪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自此,黔南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污染治理,持续强化绿色发展,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经济逐步引爆发展引擎。
如今,黔南深化农业现代化“十大专项”行动,一批以茶叶、刺梨、中药材等富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州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不断攀升;山地旅游、全域旅游特色突出,荔波大小七孔景区成为全国旅游亮点,绿色经济对于GDP的贡献率近半壁江山,生态之州的美誉实至名归。
峥嵘六十八载,风雨兼程、笃行不怠。回首来路,黔南各族儿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载体,走出了符合实际、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成功在2018年底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旋律。展望未来,黔南还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高质量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奋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谱写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BuYi Tradition 网宣办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