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简介: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中频繁出现,通过热闹欢快的表演寄托人们祈求吉祥、消除灾害的美好愿望。各地的狮舞形态不尽相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
贵州省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流传于黔西南兴义市马岭镇瓦嘎村,于东汉时期传入盘江流域,三国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元明清时,舞狮活动在这一带的布依族中广泛流传。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表演时,用6张或8张八仙桌叠成高台,最上的一张翻转,四脚朝天,狮子自下盘旋而上,时而转动,时而跳跃,完成翻、滚、叠等惊险动作。直至顶部,狮子在四只桌脚上凌空起舞。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台四只脚上表演时,其他的用“摸脚”(即慢慢摸索),而瓦嘎的狮灯艺人则用“跳脚”(即快速准确地跳过去),表现出高超的技艺。高台狮灯舞的“响器”(即打击乐)由马锣、钵、堂锣、鼓等组成,打法有上百种,新颖别致,变化极大。
高台狮灯舞活跃于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及婚丧嫁娶等场合,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展示了布依族的生产状况、生活习俗和理想追求等。
2008年,兴义市申报的狮舞(布依族高台狮灯舞)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黔西南,流传着“高台狮子数瓦嘎,别色狮子没看法”的说法,这证明了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
“一百多年来,瓦嘎狮灯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狮子舞一般是‘玩平地’,而瓦嘎布依高台狮灯以‘上高台’著称。”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省级非遗传承人黄正权向学生讲起引以为傲的狮灯舞,满脸笑容。
黄正权从小就跟着狮队走村串寨,6岁便开始学艺,“先由狮子头‘圆台子’,再进行表演。以‘杂脸子’(唐僧取经)一套20余人表演和‘大脸子’(沙和尚)、狮子一对、猴子一对上台表演。”除了表演及编排,多年积累又掌握了马锣、钵等响器的10余种打法。
如今,队里能熟练掌握狮子舞跳脚、摸脚等高难度动作,能全套表演的人只有黄正权和黄正福、黄值培三人,他们都已是70多岁的老人。
为了培养更多年轻人,近年来,黄政权相邀黄正福、黄值培一起在马岭瓦嘎小学、马岭中学开展高台狮灯舞进校园的传承活动,每年培训学生40余名。目前已培训马岭、万峰林、下五屯等地的高台狮灯舞学员百余名。“不遗余力,无论如何要把老一辈留下的技艺传承下去。”黄正权说。
BuYi Tradition 网络宣传办公室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