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潭村位于黔南州惠水县雅水镇东南部,距雅水镇中心区3公里,辖播潭组、蛮老一组、蛮老二组、烈马组、小岩脚组、新塘组、蛮雷组等7个村民组。
全村共317户1418人,以布依族为主,有少量汉族、苗族,历经岁月沉淀,如今各民族风俗习惯基本相似。
播潭村的手工艺以枫香染最为出名,以前枫香染的床单、被套在人生的各种仪式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如今村中手艺人不断创新,将枫香染布料设计成了服饰及装饰品。
村里的妇女都会染布、刺绣、制作服饰,行走在村里,随处可见妇女们身着传统的蓝布衣、头上包着一块头帕,所有这些服饰,从织布、染布、绣花到成品,均是她们自己一针一线手工制作而成的。
播潭村小岩脚组是枫香染国家级传承人杨光成的居住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的发源地。
枫香染发源于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组,有实物和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枫香染原材料采用当地布依人自织的土布,染料通过自栽的蓝靛发酵过滤提取,防染剂由枫香油和牛油混合而成,艺人用毛笔在土布上脱稿描绘,然后浸入染缸再取出经水煮脱脂。
从取油、备布到描画、浸染、脱脂、固色到最终成品,一件枫香染作品需要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它清雅的蓝底百花、朴素的纹理穿插,楚汉风格的动物造型栩栩如生、色彩独特、美观大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同时被誉为“布依族不需出土的文物”,代表作有“大花瓶”“反翅蝴蝶”等,其图案由青花瓷的润泽及工笔画的染和。
而“双凤朝阳”“鲤鱼含珠”里的鸟和鱼的夸张变形酷似楚汉文化的造型。其构图严谨、明快、大方,线条曲直相兼、变形得体、主次分明,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既继承了传统的民间工艺,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还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收藏,并在人民大会堂“亮相”。
2008年,布依族枫香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了惠水当地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为惠水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这些都离不开枫香染国家级传承人杨光成的辛苦付出。杨光成于1953年出生在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组的布依族枫香染世家,从小便开始随父亲学习枫香染的制作。50多年来,一直守护传承枫香染技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枫香染技艺的市场出现了由以前的兴盛变衰弱,由受欢迎变冷淡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杨光成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从事枫香染的传承,即使在农忙时节,他也不忘坚持枫香染制作,尽管没有多少人购买,但杨光成始终对枫香染不离不弃。这为更好地保存枫香染技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了枫香染成为惠水特色文化的代表。
在长期创作过程中,杨光成在继承父辈传统绘画图案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他所创作出来的枫香染作品形式多样,图案造型不但精美,而且运笔线条流畅,装饰风格独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吸引了外界人士、学者和专家们的眼球。
杨光成制作的枫香染作品曾被人民大会堂贵州厅、北京民族文化宫以及各大博物馆收藏,杨光成本人也获批为高级工艺师、十大民间精品工艺大师等,曾多次代表惠水县去参加各种比赛并屡次获奖,也曾赴澳门展演,前往成都、黄山参加国际非遗节和中国首届非遗节,向世界各地展示贵州惠水民族文化特色,提高当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得到了艺术界学者的青睐和赞赏,并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2009年3月,杨光成在惠水县雅水镇小学开设的民族民间工艺兴趣班,教授小学员枫香染制作工艺,先后培养了枫香染后继传承人200余名;2010年,其在枫香染提高班培训中培训学员60人;2010年至2011年,被贵阳婷婷职业学校应聘为一至四期枫香染培训教师,共培训学员180人。
如今,作为党员致富带头人的杨光成,在小岩脚组每户选取一到二人略有基础的村民,利用每周三个晚上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枫香染技艺传习,小岩脚组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枫香印染之寨。
BuYi Tradition 网宣办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