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千年前,这句诗描述的是兵列如山、军械如云的战阵场面;如今,面对堆积如山、数以千万计的洋垃圾照片时,笔者也不由得发出了相同的慨叹。在纪录片《塑料王国》中,导演王久良通过追摄发现,多国洋垃圾以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大大小小的塑料厂,或经过再加工“变身”成新商品,或在加工厂进行焚烧,成为空气污染的魁首。
早在08年广东省就针对废旧来洋塑料进行了法规制定,而我国也针对洋垃圾的种类与界限进行了严明的规定,洋垃圾早在其诞生之初就引起了我国政府与人民的高度重视,但其屡禁不止的情况还是让我们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在洋垃圾肆意攫取“绿卡”侵害我国同胞的背后,是洋垃圾之后一连串的利益链,由洋垃圾为媒介而组合起来的各方面团体成为了洋垃圾大摇大摆肆虐的背后支柱。对于外国供货商而言,将洋垃圾转给中间商,转手赚得一笔意外之财,这不仅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垃圾处理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企业的下端产业链,形成了“来料中国——污染中国”的完整链条;对于中间商而言,洋垃圾在他们眼中无异于命根子,是财富的全部来源,保住了洋垃圾,就保住了自己的“聚宝盆”;对于下端企业而言,以低廉的价格与劳动力而换取高昂的利润,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多方面的合力齐聚,最终使得洋垃圾趾高气扬地以“进口货”的身份成为了污染我国的一大祸端。
对于洋垃圾的治理,我国之前采取的手段不可谓不详尽,或是制订法律法规,或是抽查集装箱,或是控制企业排污,但这一切相对来说,都显得有些“治标不治本”。俗话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对于洋垃圾的治理而言,事后的补救与法律约束均属于扬汤之举,只有摸清企业的利益链条,对其中的外国供货商采取警告、罚款、禁入,中间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违规企业处以停业、吊销执照的重罚,才可能是釜底抽薪的根治之举。洋垃圾的治理,不能只停留在法律与道德的口诛笔伐上,要操起刀子,彻底斩断其中的利益链条,使得各方无利可图,洋垃圾的“偷渡”自然不攻自破。
给洋垃圾拒签,需要的是摸清各方的利益所在,只在事后用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绝不应该是长久之计。(文/郭重阳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