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城民间组织发动“保路运动”争取高铁站;目前站点初定两城中间邓州东站;专家称该方案最优,地方政府应顾全大局。(2015年1月29日 来源:新京报)
铁路,经济的大动脉,高铁无疑是大动脉中“血流量”最多的那条。近日,全国多地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采取“舆论战”、官方公关、“群众施压”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争路运动”。
有专家称,争路运动体现了地方的“高铁政治经济学”,也就是说一座高铁站所产生的“高铁站效应”,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的角度,那都是显而易见的。当地政府急赤白脸的“抢站”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虽然中央已经改变了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形式,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但一方面固有的习惯难以马上改变,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带来的显效,还不足以让一方主政大员,改变对GDP的渴望和追求。
一座高铁站就像水之源头,能为一方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这让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淡定。但是高铁线路、站点的选择,不应该以行政意志为转移,而是应该统筹考虑资金投入、地质情况、地缘环境等多种因素,遵循科学规律,力求最少的投入形成最佳的方案,产生最大的效益。
有专家指出,高铁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流动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会促使资金、人才向发展环境优越、行政效能高的区域聚集。以高铁发展快速的日本为例,日本新干线通车后,由于空间成本降低,没有优势特色的城市的资源便会被吸纳至较高回报的地方,导致有些区域加速兴起,有些地方则快速没落,日本称这一现象为“吸管效应”。
因此说,高铁并非万金油,能够包治百病。固然可以产生相当可观的效益,但是高铁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一条高铁运营线,牵涉到5万多个零部件,涉及相关产业上百个,当地要是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全部靠从外地引进,是对本地经济起不到多大拉动作用的。
所以说,别说只是某官员代表180万人民,即使再多个0,那也只是个数字,高铁站建在哪儿,最终起决定因素的只有两个字——“科学”。(文/王博 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