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树峰
研究西方的绘画作品,我们会发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虽然都是不朽的名作,但它们对人类心灵冲击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达·芬奇与毕加索的绘画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十八世纪之前,欧洲画家笔下所表现的大都是与实际可视对象相似的形象,都是真实的。人物、树木、山川、花朵等,都力求与原物相像。即使是关于神灵、上帝这样的内容,也都是用人的形象来表示的,使人们无不具有熟悉之感。
例如威尼斯画家乔尔乔纳的《入睡的维纳斯》,便是在罗马、雅典或威尼斯都不难见到的实实在在的女人,而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但当前这风口,如果放《入睡的维纳斯》图片,可能会引来麻烦。所以下面还是放个AD,欢迎点击,这样对大家都好图片图片图片。
上述这种“真实”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完善并且发展了再现这种真实的艺术手法,使之成为一种美学体系。
但从十九世纪初开始,一种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潮产生并迅速蔓延欧洲。被称为“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中,自由的想象驱走了冷酷的理性,丰富的色彩盖住了贫乏的素描,作者的主观感情开始成为作品表现的内容。这样,西方的绘画思想开始发生转变。
而从新印象主义开始,绘画的真实逐渐从视觉真实转向心灵真实,从可触摸的真实转向不可触摸的真实,从客观世界走向主观世界,与物体本身没有联系的形式与色彩就成为心理活动的直接体现。
在这次绘画思想的转变中,塞尚、凡高、高更是特别值得纪念的艺术家,他们因新印象主义的刺激创造了一条通往二十世纪的艺术道路。他们的绘画作品在西方绘画史上是高耸的里程碑。
在此之前,人们看到的是客观的、自然的天地;在此之后,则是主观的、心灵的世界。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