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经网 Sccsbbs.Com-媒体聚合门户·谈论影响中国
  • 首页
  • 中国故事
    •    北京故事       川渝故事       云南故事       浙江故事       企业故事       余刚讲酒故事   
  • 中国收藏
    •    鄢宏如讲古瓷       名家作品赏析       发雕发明家黄鑫   
  • 中国歌曲
    •    中国歌唱家       著名歌唱家汇   
  • 名人
    •    周德文经济理论       黄怡竞       郭喜林       蒲裕敏       吴烈       沈宏胜       全球征文       肖炎方       名人汇   
  • 黄晨灏文集
  • 文旅
    •    现代作家       旅游   
  • 社科
    • 法制
  • 华商走世界
    •    浙商走世界       川商走世界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康安诺股份   
  • 医疗保健
    •    冯端容讲养老故事       福美生物       新渔故事   
首页 > 医疗保健 > 新渔故事 >

饮食养生大有讲究 应牢记这6个饮食原则!

2022-06-29 | 来源:新渔生物
小字号

我们生活水平在提高,对吃这个问题上我们越来越讲究,并不是吃得越高级,就会越有营养和健康。不当的饮食习惯、以及饮食观念,可能是造成亚健康的根源所在。只有树立正确的健康养生观念,才能吃出健康。

饮食养生大有讲究,应牢记这6个饮食原则!

第一、选材重蔬食

饮食应以蔬食为主,肉次之。蔬菜最美的地方在于一个鲜字。饮食之道,素食的食材虽然朴素,但只要会用心烹调,同样能健康又有品位。因此能养生健体,应远离肥腻的肉食,多吃蔬菜的淡素,这是养性修身的重要内容。

第二、生活尚节俭

节俭可以使一家人生活愉快和圆满,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也不是能每顿都可以吃得奢侈和浪费,而选择一些平常的食材,也可以做出美味。平常的食材朴实无华,只要选料精细,用心烹调,这样也能做出可口的饭菜,且还有益于健康。

第三、饮食主清淡

佳肴美馔的美味,其实在于清淡,清淡的食物更接近于食物本身的醇和真。如果味道过浓,这样会丧失食物的本性。清淡可以使人神清气神爽,而且还会少病,有益于滋养内脏器官。清淡的饮食观念比较符合现代的养生之道。

第四、食品忌油腻

油腻的食品会堵塞心窍,可以将食物煮熟后再放一些酱油香醋即可,食物自身的鲜和微甜能呈其美味,且可夺他物之鲜丰富己之美,而乱加重油厚味会使本来之甘尽失。现代科学认为,过量的食用油腻食物,会导致肥胖、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第五、羹汤养生很重要

对于一些生活水平不高的人家来说,可能每餐能吃到一些肉已经不错了,每当遇到菜并丰盛时,可用羹汤下饭。宁可食无,但不可饭无汤,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养生之法,饮食贵在宜消化,而在进餐时,有羹汤更有益于消化,且食材中的营养大部分都在羹汤之中,所以羹汤对于养生才是比较重要的。

第六、追求食之有益

米养脾麦补心,应该搭配食用各取所长,为了能让饮食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饮食不能过多、过快。还要注意饮食时的情绪和心境,大悲或者大怒时都尽量避免饮食。
总而言之,健康的饮食之道,在于要养成健康的饮食观念,这样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饮食方面追求节俭和清淡,更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选自新渔生物微信公众号

四川新渔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网络宣传办公室

(责编:蒲裕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

相关新闻
  • 诺奖得主称呼吸道疾病有望被人类消灭
  • 让更多老年人安享健康幸福晚年——十年来我国
  • 保障群众获得高质量、能负担的医药服务
  • 中国已实现重点地方病控制消除阶段性目标
  • 民众呼唤中医振兴
  • 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
  • 凉意渐浓,您的养生清单该上新了
  • 不吃早餐或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 我国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55项
  • 泰康人寿、华西医院康复中心与新渔生物探讨合
热门排行
  • 1中医教你如何正确养胃
  • 2依法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 3最适合中国人的健康时间表来了
  • 4网售处方药开闸,用甘泉滋养医疗民生
  • 5怎么提高自己的免疫功能
  • 6饮食养生大有讲究 应牢记这6个饮食原则!
  • 7不给医药产品“带金销售”留空间(无影灯)
  • 8普通感冒≠流感
  • 9世界心脏日:警惕!这些是心脏发出的“求救
  • 10臧美孚:缝好最后一针

关于儒经网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红墙信息 | 备案号:蜀ICP备16001277号-1

评论员投稿邮箱: 儒经网 黄晨灏< 499109669@qq.com >

儒 经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6-2025 by www.sccs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