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急需个性化治疗,联合用药仍是大势所趋,期待基础研究的突破带来新的起点。”11月17日,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张江创新药前沿技术论坛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就“肿瘤免疫治疗的机遇与挑战”作主旨演讲。
【这一“赛道”可用“拥挤”来形容】
在目前全球免疫药物研发管线中,美国有1837个,全球占比47%,居于榜首;中国有614个,全球占比16%,位居第二。
不过,中美研发管线存在差异,美国各种免疫治疗策略分布均匀,多为原创,而中国则主要集中于t细胞免疫调节剂和细胞治疗。
中美两国在细胞免疫疗法的开发中占主导地位,其中car-t技术在细胞治疗中占比最高,增速也最快。截至目前,全球共有8款细胞治疗产品上市,其中美国6个,中国2个。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这2款细胞治疗产品都来自张江。
“中国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发方面,同质化严重。”丁健介绍,截至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了13款pd-1 /pd-l1产品,其中国产9款,进口4款,涉及11个癌种,44个适应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已批准的44个适应证中,25个来自国产抑制剂,但其中16个是重复适应证,仅有9个为独家或同类首个。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4个进口抑制剂获批的19个适应证中,18个是独家或同类首个。
pd-1 /pd-l1的“赛道”可以用“拥挤”来形容。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9年,我国总共开展了365项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其中关于pd-1 /pd-l1抗体开展的临床试验就有279项,高达76%。
“当下,单抗机会已经不多了。其实从去年开始,大量关于pd-1 /pd-l1单抗的临床试验停止了,我觉得越早停越好。一些双特异性抗体正在积极研发中,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丁健认为。
【肿瘤免疫治疗很“热”,但有些过度】
“现在的肿瘤免疫治疗很‘热’,但有些过度。”丁健谈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临床前动物模型,能够完全复刻人类肿瘤免疫的特点和性质。其中,主要差异在于免疫细胞组成、肿瘤免疫微环境等。
“癌症与抗肿瘤免疫处于一个共同进化的过程,肿瘤免疫急需个性化治疗。”丁健说,肿瘤标志物依然不清楚,尽管多种标志物被发现,但仍需改善,比如在实验设计中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采样时间和方法的差异等均可能影响标志物表达。“期待复合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应用,从而更大程度使患者受益。”
在丁健看来,联合用药仍是大势所趋。“不同的免疫治疗策略,作用于肿瘤发生的不同环节,可发挥联合抗肿瘤作用。”
此外,免疫治疗的毒性管理也至关重要。因为超过一半的免疫治疗具有不良反应,且抗体药物半衰期较长,即使用药数月后,仍有副作用。
“免疫检查点的发现,使肿瘤免疫治疗走出了低谷,期待基础研究的突破带来新的起点。”丁健说。
本文作者:黄海华
题图来源:论坛主办方
四川新渔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网络宣传办公室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