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歌舞升平故宫博物院藏一组乐舞俑再现大唐盛世
一九五三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其收藏的六百多件陶俑捐献给国家,同年入藏故宫博物院,其中有一组乐舞俑,极为引人注目。
这组乐舞俑共八件,两件舞俑,六件乐俑,三坐三立。舞俑均梳双丫髻,头微侧;上身内穿襦衫,衣袖窄长,外罩翻领半袖衫,下着长裙,束腰,一臂上举,一臂下伸;一足伸向侧前方,另一腿微曲,足穿云头履;腰肢柔软,姿态婀娜,翩翩起舞。乐俑六人均穿襦衫长裙,上身外罩半臂;坐姿三人梳双螺髻,一人持腰鼓,一人持钹,另一人从姿势判断所持乐器应为琵琶;立姿三人,一人梳双螺髻,另两人梳单螺髻,分别持曲颈琵琶、排箫和笙。乐俑有坐有立,与史籍记载中音乐演奏的坐部伎、立部伎相似。
音乐悠扬:唐代音乐演奏
隋朝建立伊始,便在宫廷内设立清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竺、高丽、礼毕九部乐。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废礼毕,增加燕乐、高昌,创立十部乐。唐玄宗时,根据音乐演奏的特点,又将其划分为坐部伎与立部伎两大类。坐部伎一般在室内演奏,人数少,技艺高超;立部伎人数多,一般用来举办大型歌舞表演。二部伎中的乐舞内容多以表现帝王的丰功伟绩、文治武功和国家祥瑞等,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唐玄宗还从政府主管的乐舞机构—太常寺中,分离出教坊和梨园两个机构,负责管理艺人,教习音乐。梨园因训练地点在长安西北禁苑之梨园而得名,相对教坊而言,其人数少,演奏水平高。马仙期击方响、李龟年吹觱篥(即筚篥,一种古代管乐器,也称管子)、张野狐弹箜篌、贺怀智敲拍板等,皆在其内。
郑振铎先生捐赠的这一组乐舞俑中的乐俑,立部伎与坐部伎同时出现,在唐代考古中实属罕见,它表明此组乐舞俑具有较高的等级。《新唐书》等史籍载龟兹伎使用的乐器有笙、箫、腰鼓、铜钹、琵琶等,龟兹乐盛行于贵族、士大夫之间,为当时时尚。此乐舞俑中的乐俑所用乐器与之基本相同,故推测其可能为演奏龟兹乐的乐俑。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