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毛主席看完歌舞团表演,点名要见此人,后他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一个来自于苏联的歌舞团抵达北京,开启了它的首次在华演出活动,这个歌舞团的到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北京城内为之沸腾。这个歌舞团来头不小,名叫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它创始于一九二八年,是苏联最负盛名的歌舞团,在全世界都极具名气。
歌舞团的到来无疑给寒冷的北京注入了一丝暖意,它先后在怀仁堂和先农坛等地进行了演出,许多国家领导出席并观看了歌舞团的演出,甚至毛主席都对其赞不绝口,不过,演出中一首歌引起了毛主席的兴趣,这首歌由罗娃演唱,毛主席不由得为之沉醉。演出结束后,毛主席亲自询问了代表团,得知这首歌歌名为《莫斯科——北京》,词作者乃是苏联诗人维尔什宁,毛主席当即要见一见此人,但无奈维尔什宁尚在国内,并没有随着歌舞团访华,为此毛主席不禁深感惋惜。不过,随着歌舞团把《莫斯科——北京》带到中国,在当时中苏友好关系的大背景下,这首歌马上得到了更为广泛地传唱,在五十年代风靡了整个中国。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维尔什宁又是何许人也?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事实上,维尔什宁的人生也确是颇富传奇色彩,维尔什宁从小就喜欢写诗,而且这种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成年后维尔什宁更是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诗集。维尔什宁的诗涵盖广泛,有讴歌祖国抒发爱国情怀的,有针砭时局反映社会黑暗性的,也有单纯的歌颂劳动人民的,不一而足,维尔什宁四十一岁时达到了创作高峰,大量的诗作发表在了苏联国内的文学期刊杂志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维尔什宁尽管是一个诗作大家,却有一颗纯粹的报国之心,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大军逼近苏联,苏联人民陷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一九四二年,维尔什宁放下笔杆,正式成为一名军人,赶赴前线参加战斗,他以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参加了二战。然而,让维尔什宁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他即被人诬告“通敌”,后竟被军队开除,流放到了偏远寒冷的阿尔泰边疆地区。
维尔什宁有苦说不出,但他天生是一个斗士,他没有沉沦下去,而是重新拿起了笔杆,继续从事诗文创作。直到一九四九年,当他得知中国领袖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关系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新时期,维尔什宁毅然决然地写下一首讴歌两国情谊的诗歌,这首诗歌也就是《莫斯科——北京》,后经人谱曲,得以在苏联大地上广为流传。一九五二年红旗合唱团把歌曲带到了中国,毛主席听后深感震动,他点名要见维尔什宁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斯大林那里。斯大林当即撤销了对维尔什宁的一切指控,并给了他一份新的工作,成为中苏友好协会的会员,并于不久后加入苏联作家访华团,访问了中国,并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访问回国后,维尔什宁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斯大林任命他为苏联外交部部长助理,从事外交工作,后来他又负责起苏联国内政治刊物《勇气》的领导工作,自此维尔什宁都感到十分的梦幻,他时常想起被流放到阿尔泰边疆地区的生活,那种寒冷、孤独而又绝望的境地,他此生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然而,人生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谁也不敢再唱《莫斯科——北京》,而作为词作者的维尔什宁,自然也从天堂跌下了深渊,失去了他此前的一切光环。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曾经有过辉煌的诗人,穷困潦倒,无人问津,而他的死法也十分凄惨,在一次外出时,年迈的维尔什宁跌下了雪地里,再也没有爬起来,当真令人扼腕叹息!维尔什宁的一生都与政治联系在了一起,政治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从最开始因为《莫斯科——北京》出名的那一刻,维尔什宁便已经身不由己了。
歌唱家、声乐教授刘祥杰工作室;祥音声乐学校全国咨询热线:13342450088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